“健康这件事做好了,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京东健康曾被刘强东寄予厚望。但上市一年半后,京东健康股价较上市首日已下跌了超过六成。尽管披着“互联网医疗”的外衣,但它还是那个“卖药大王”。
那个曾令刘强东引以为傲的京东健康,正在遭其连续减持。
近日,香港联交所权益披露显示,京东集团创办人兼主席刘强东近日两度减持于京东健康的持股,涉及约.04万股,合共套现近4.4亿港元,为京东健康年底上市以来刘强东首次减持。减持后,刘强东对京东健康的持股比例已降至68.66%。
受刘强东减持消息影响,京东健康股价自5月4日起开启连续下跌模式。截至5月10日,其股价收报39.50港元,和去年上市首日即冲上港元的股价相比,已下跌了超过60%。
在这之前,也许是为了安抚投资者情绪,5月5日,京东健康紧急耗资.94万港元回购.59万股,每股价格为43.9-45.15港元。6日,其继续耗资.2万港元回购万股,每股价格为40.7-42.8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刘强东曾对京东健康寄予厚望,号称“健康这件事做好了,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现在,京东健康上市还不到一年半时间,刘强东就急于套现。他是对京东健康没有信心了吗?
《财经天下》周刊发现,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围绕在京东健康身上的“卖药”标签始终撕不下来,难以扭转的业务结构,也在向外界传递着一个信号:做互联网医疗,并不是件容易赚钱的事。
“卖药王”撑起的互联网医疗?
年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敲响上市的锣声,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加上之前的京东集团和达达,三家上市公司累计将刘强东的个人身价推高到超过亿元。此外,京东旗下还坐拥京东科技(前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两家京东系独角兽公司。
京东健康是京东集团旗下专注于医疗健康业务的子集团,年起独立运营,年12月在港上市,成为继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之后的第三家上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公司上市时表示,其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完整、全面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生态。
不同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京东集团,京东健康的知名度在上市之前并不是很高,但这并不妨碍公司在招股书中体现出超强的赚钱能力。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总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亿元、88亿元;同期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和3.7亿元,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年京东健康录得的亿元收入计算,和同期阿里健康95.97亿元,以及平安好医生50.65亿元的营收相比,京东健康已是国内最大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同时,京东健康也是国内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占据了29.8%的市场份额。
资本市场当时对这家互联网医疗的“新星”期待满满。京东健康上市首日收盘股价报港元,当日上涨55.85%,总市值达到了亿港元,超过了阿里健康的亿港元和平安好医生的亿港元。
但是,京东健康在上市当月迎来了.5港元的股价高点后,就开始一路下行。在今年3月15日,股价一度跌至31.4港元的低点。
在今年4月6日公布的年度财报中,京东健康实现营收.8亿元,同比增长58.3%;年度亏损10.7亿元,亏损额同比减少93.8%。同时,财报显示,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即剔除了股份支付开支、一次性上市开支等管理层认为不能反映经营业绩的项目后,京东健康的净利润达到了14亿元。这也使其成为互联网医疗平台中首先实现“赚钱”的一家。
财报发布的次日,京东健康股价大涨了17.88%。但这并非遏制住其估值下杀的趋势。截至目前,其股价已较历史高点下跌了80%。
与此同时,年3月底起京东集团裁员风波中,京东健康也未能幸免。据第一财经报道,有京东健康员工透露,“核心部门之一医药部裁员大概在20%左右,大力医院裁员可能达到60%到70%。”
在今年4月7日,京东健康还发布公告称,辛利*已辞任非执行董事。公开资料显示,辛利*于年担任京东健康CEO,一手推动其上市,年9月调任京东零售CEO,将位置转交给原京东健康医药部负责人金恩林。此次辞任非执行董事,意味着辛利*彻底与京东健康告别。
业界对于京东健康的转型和拓展业务边界方面,仍然存在着疑虑:尽管披着“互联网医疗”的外衣,但京东健康,还是那个“卖药的”。
(图/京东首页截图)
招股书显示,京东健康的营收主要分为商品收入和服务收入两部分。其中“商品收入”指的是医药和健康产品业务,这部分产品的主要售卖渠道为公司自营的京东大药房,也是公司营收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从年至年,营收占比分别高达88.4%、88.8%、87.0%。年,该项业务收入为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为86.7%。
而“服务收入”则主要指通过提供线上平台及广告服务、向用户提供在线医医院提供智能解决方案等获取的收入。在年-年,这项业务收入分别为26亿元和45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还不到三成。
(图/京东健康招股书)
京东健康称,活跃用户数的增长是公司收入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截至年中,京东健康已拥有万活跃用户。问题是,这些用户在买些什么呢?
在“商品收入”中,京东健康将其拆解成了药品和非药品收入两部分。药品收入的占比在近年来已不断提升,但到了年仍只有不到30%;另外超过70%的收入,则由非药产品贡献。
换言之,非药产品才是京东健康营收的大头。
而非药产品又应该如何定义?据京东健康表示,其主要包括保健产品以及医疗用品及器械;医疗用品及器械又主要包括隐形眼镜、成人用品、计划生育产品,以及用于家庭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监测的医疗设备等。
关于其中的成人用品、计划生育产品等各项产品具体销售额,京东健康并未披露。但在公司上市时,京东健康App首页上因售卖了不少情趣用品等产品,一度被媒体称为“承包了中国男人的夜生活”。5月10日,《财经天下》周刊发现,打开京东健康App,“补肾壮阳”产品分类仍然处于页面的显著位置。在该分类下,主要包含了治疗“阳痿早泄”“弱精不育”等相关产品。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