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糖尿病发展分析
糖尿病患者遍布全世界,从发病率来看,城市高于农村,生活富裕者高于生活清贫者,这可能与人们饮食不节,不能科学饮食,情志失调,不良环境影响有关,这些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的原因。
全球糖尿病地图中国对糖尿病的记载
1、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和发展,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主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最早在公元前—年殷朝(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的甲古文中有“尿病”记载,消渴病属尿病之一类,包括脾瘅,消渴,消瘅等病症。
甲骨文2、脾瘅,消渴,消瘅,早在公元前5—4世纪的*帝内经有记载,从原文所描述的症状来看类似糖尿病的三个阶段:即隐形期,临床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
《*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干者,病为何名?何以得之?歧伯对说:此五气之溢,名为脾瘅,又说,此肥美之所以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说明口干是由多食甘美所致,指的是长期饮食甘肥厚味,蕴而为热,内聚陈气,阻滞气机发展为脾瘅(瘅:热也)。治疗用佩兰除陈气,脾瘅类似糖尿病前期。
3、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主要因素。
4、消瘅灵枢.本脏篇,说: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脾肝肾脆,善病消瘅易伤。消渴病进一步损伤相应的内脏即“消瘅易伤”,提示消瘅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即类似糖尿病的并发期。
5、在内经中也有上、中、下三消记载,上消主肺。素问气厥篇说: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即上消;中消主胃,素问·脉要精微说:瘅成为中消,邪热久结不去,耗伤津液,形成消谷善饥;下消主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肾脉微小为消瘅,即是下消的病变。
《金匮要略》6、在内经的基础上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研究逐步有所发展,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消渴是由营血虚少,津液不足,燥热内生形成;胃热气盛消谷善饥,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为消渴;气有余便是火,水为火所迫而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热盛耗律,肠道失濡,则大便坚硬为中消;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为下消,肾气丸主之,论述了下消的证治。
唯下消寒热皆有,因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阳真阴,所以肾阳虚或肾阴虚,阴阳两虚均可导致消渴病。本条所论是指肾阳虚而致的下消证,肾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气化以摄水,饮一溲一,治宜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恢复其蒸津气化。
《外台秘要》7、唐王焘著《外台秘要》《古今录验方》唐甄立言说:渴而饮水不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吃食多,小便少似有油而数,此消中病;饮水不能多,但腿肿,阳痿,为肾消。王焘又因其父王玉敬患消渴病,临床发现,尿闻之有水果味气,尝之有甜味,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消渴病尿甜的文字记载,比英国托马思威连报道早一千多年。
《卫生宝鉴》8、《卫生宝鉴》罗天益著说:夫消渴者小便频数,其色如浓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
《千金方》9、唐孙思邈《千金方》说:消渴治之愈否,属在病家,若能如方节慎,旬日可廖。不能爱惜,死不旋踵。
《证治准绳》10、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根据消渴病三多症状,谁重谁轻为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渴而多饮为上消,消食易饥为中消,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
《医学心悟》11、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也提出了上、中、下三消论治,但治疗方法是治上消时要兼清胃热,滋肾阴;治疗中消时兼润肺,益肾阴;治疗下消时兼清胃润肺。
一直至今,中医内科学论消渴,主要病因是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
a.上消为肺热津伤,症见烦渴多饮,苔*脉数,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丹溪心法,消渴方、天花粉、*连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蜂蜜。
b.中消,胃热火之盛,证见多食易饥,大便干燥、苔*、脉滑无力,治以清热泻火,养阴增液,方用景岳全书,玉女煎,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
c.下消肾阴亏损,证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治以益阴,固肾,方用六味地*丸,宋·闫孝忠编,钱乙方论小儿药证直诀,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山萸肉。
d.阴阳两虚,小便形寒畏冷,治则温阳益肾固撮,方用金匮肾气丸,制附子0、肉桂、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山萸肉。
e.气阴两虚,气虚,指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阴虚,指阴液亏耗,阴偏衰。
f.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成水肿。
g.阴竭阳亡,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症见昏迷。
其他国家对糖尿病的记载
据始于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50年的阿路斯克热利思,将此病以希腊文命名为“尿病”。
公元年英国医生托马思威廉发现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在尿病前加了糖,命名为diabetesmellitus,就是糖尿病,一直沿用至今。
年德国医生默林和俄国病理学家明可夫斯基,切除狗的胰腺后,使狗产生糖尿病,认识到糖尿病与胰腺有关。
年加拿大医生班丁和生理学家贝斯特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开始用于临床,目前研究的方向有基因、自由基、受体等,但胰岛素移植和克隆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多维全息综合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研究与防治是从中西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历代医学家对消渴病的论治,中医诊断,综合分析辨证,对病,对证,对症确定治疗方案,同时用现代检验手段进行,治疗前后对比。
在理论上认为消渴病主在脾,胃,肾,但与肝关系密切,所以提出了从肝、脾、肾入手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面将消渴病分为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治以清热,生津,润燥为主;气阴两虚型治以滋阴固摄为主,再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加以辨证施治,且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在药物方面发现了对胰岛素抵抗有明显改善的药方(通过在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检验对比,抗体下降达正常,血糖随之也下降),和对胰岛细胞有修复作用的药方。恢复胰岛功能,提高胰岛素分泌。
根据糖尿病错综复杂的多变性和病因的多样性,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多维全息综合疗法。“多维全息综合疗法”。
在理论上认为糖尿病的内因是人体脏腑柔弱、功能低下,再生不足、生克失调等致病。在治疗上采取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病人和病情辨证施治,综合治疗,以溯本求源,治本为主,赋活细胞,增强细胞活力,提高总体素质,调节新陈代谢,恢复元气,达到从本质上治疗的目的。
“多维全息综合疗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煎洗疗法、施教疗法等。
防病治病综合分析
建立适时的医疗体系,当好一个合格的医生,不求医尽天下之病,只求无愧天下之心,能够给患者有效的防病治病,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生命存亡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大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要对病人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疾病性质、人体生理、病理加以分析,对于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和治疗水平的方法,以及有害于人体的不良习惯等因素,是不能不慎重周密的仔细研究分析,确实达到合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