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狗十三》,这部真实残忍的电影,揭露了多少中国式教育家庭
大家好,我是百家号作者波妞,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一部青春影片《狗十三》。看完电影《狗十三》,我才懂得,所谓成长,大概就是明白,很多事情终究不会顺意。在李玩的角度,家人都不理解狗对她的意义,那份陪伴,没有人给得了。
影片的最后,她长大了,也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成长的代价是,和自己原本喜欢的东西渐行渐远,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朝着原来不喜欢的样子改变,也许环境改变了我们,也许是我们自己。
虽然,片中父亲有些事确实也做得比较出格,例如把狗送到火锅店。孩子生长的家庭重男轻女(虽然不算是特别严重的),但父亲给她提供了很多物质上的保障,爷爷奶奶也是比较关心孙女。
站在父亲的角度,爷爷丢了狗有过,但也不能放任女儿不尊重爷爷和叛逆,很多孩子在叛逆期遇到不满的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觉得父母亏欠她,放纵自己,走上歧途,至少片中的父亲做到了不让女儿走错道,已经算合格的了,尤其是要兼顾事业和家庭,更是不易。
其中,《狗十三》中有两个情节印象深刻,一个是爱因斯坦走丢了,他的家长第一个想到的是,打感情牌,爷爷那么大岁数了,每天要帮你遛狗云云,无效。
之后面对李玩的着急和固执,就想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李玩,甚至动手打了她,逼着她给爷爷奶奶道歉。冷静下来又安慰女儿,来了一句全剧最恶心人的话:“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第二个情节是李玩两岁的弟弟,用挑杆打人,全家没有一个阻止。
最后打破了奶奶的头,见机不妙,就嚎啕大哭,这时候家长赶紧过来哄,李玩跟她爸说:“应该让昭昭给奶奶道歉。”他爸回:“你说啥呢,娃小懂啥呢!”跟前面打李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成年人不能恣意妄为,要背负的东西很多,负重前行,才是常态。电影表达的很精彩。从前半部分对于李玩对爱因斯坦的执着,到后来逐渐接受另一只,就像青春里的大多数通过挣扎拼命发现扔抵不过时间原有的轨迹。
在李玩和父亲爆发争吵的那段,李玩父亲说了太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我说你都是为你好”,“你现在还太小,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所以,我很理解李玩,感同身受那种被逼着懂事,逼着成长,逼着讨好大人的瞬间,也明白原来天秤的两端天生就是不平衡的。养小动物,有人获得的是给予和信赖,有人却能从中反观自己的生活。
看似宽容实则以溺爱搪塞一切的爷爷奶奶,急于求成实则推卸责任的暴躁父亲,以及任性脆弱的女主,构成一个彼此付出,却焦灼的家庭环境。这样的青春,就像寻狗时“汪汪汪”的呼唤,渴望能在最无助时得到回应,实则于事无补。
让我最感触的是,我在看李玩闹的时候,理所应当的觉得是她自己的问题。回忆自己十二三岁的时候,也有委屈的时候就是想闹脾气,就是不想听话,好像随着长大也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难以理解孩子的思维,不愿意换位思考,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李玩放下对爱因斯坦的执念,又放下对物理的执念,逐渐成为大人眼中懂事孝顺,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就像逐渐被现实、父母的期望,磨平棱角的大多数。对李玩的妥协有点难过,也对自己的变化有点怨恨。
最后,我相信很多人的青春都像片中的女孩一样,平淡又无奈,跟当下青春片相比,这部片子反应出的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撕心裂肺的恋爱更没有堕胎,只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慢慢成长,也逐渐磨掉了自己的棱角,变成了成年人眼中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