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古龙、梁羽生、金庸这些大师相继离世,武侠小说——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风靡华夏的文学物种,居然一度被见利忘义的市场判了死刑。
俗话说,祸不单行。武侠小说的衰落,殃及了池鱼。最终,武侠电影也未能逃脱身陷穷途之厄运。
就是在这种生死关头,一匹黑马从天而降,杀入江湖,令看仙侠电影看得都快昏睡过去的观众们的耳目为之一振,当仁不让地就成为了武侠电影这一领域的救世之作。
而它的名字,就叫——《目中无人》!
2
《目中无人》,这个片名,逼格满满。
这个片名取得貌似随意实则不然。观完影片,隔着荧屏,我似乎能看到导演兼编剧杨秉佳在为该片取名时的深思熟虑。
目中无人,片名由来,我想,一则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成乙是个瞎子,客观上他迫不得已,只能被动地目中无人;二则是因为这个成瞎子侠气干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面对恶势力,主动地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四个字,完美地将影片的形式与内容熔为一炉,极其艺术地反应了主题,充满张力。
单说片名,我给四字评价:形神兼备。
3
老实说,《目中无人》这部电影,内容老套,主题也并不新颖。说穿了,它就是讲了一个普通的武侠故事!我相信,如果把这个故事扔在金古梁温四大家任何一个人的武侠世界里,都会毫不起眼。
但是,故事普通,不代表电影普通。影视史上有太多的案例,足以证明我所言不虚。比如说众所周知的《》系列电影,连原著作者伊恩·弗莱明本人都说自己写的小说“糟糕呆板”。我曾经也买过几本《》原著小说,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借用今天网络上的时髦说法,它就是一部二三流的种马爽文。若不上碰到制片人艾伯特·布洛柯和他的女儿芭芭拉·布洛柯用电影的魔杖点石成金,成功地将其打造成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工业化流程作品,这一系列小说能不能以文字的形式流传至今尚未可知。
也许,我举的这个例子不是很恰当。《目中无人》这个故事本身,其水准要远高于《》。我之所以说它普通,是因为类似的内容,在无数的优秀的中国武侠小说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电影里都出现过了。所以,见多识广的观众很容易觉得它普通。
但是,普通并不是平庸。
4
并不平庸的故事,遇到精良的影视制作团队,碰撞出来的电影作品,放在烂片如麻的市场上,其傲视群雄的贵族气质可以用它的片名概括: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是需要资本的。而这部电影的制作费用只有万。万在网络电影里也不算太少,但是,能用万拍出一部如此有质感的古装武侠片,却是凤毛麟角。所以,该片制片人魏君子看完第一个剪辑版本之后,敢在嘴巴里蹦出冯小刚曾在《功夫》里蹦出的那句经典台词:还有谁?
这一问,将“目中无人”四字诠释的淋漓尽致。片里片外,“目中无人”都代表着面对恶劣处境的一种勇敢、无畏的自信姿态。那种姿态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侠!
5
什么是侠?金庸早借大侠郭靖之口,给出了答案: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在片里,成瞎子为替一个和自己无关的女子讨回公道,倾尽所有,不惜任何代价。也许你会怀疑,在今天这个老太太摔倒没人敢上前去扶的社会环境里,像成瞎子这样的人还存在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一时给不出!但是,从该片上线后观众的喜爱程度来看,至少大家还是希望这个社会有侠气存在的。
侠气,并不一定就是像片中成瞎子那样去找黑恶势力拼命。结合现实,所有的努力生活都该算是侠气的一种具体呈现。远的不说,就说该片制片魏君子,他在年和谢苗、杨秉佳、秦鹏飞、刘文晋等人成立了轻刀快马影业,5人分布在制片、演员、编剧、导演、后期特效各个环节。一看这架势,就是要大干一场。如今,《目中无人》大告成功,他们也算是干出了点成绩。但是,在创业之初,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各个行业都不太景气甚至有些演员跑去搞色情直播的“语境”里,谁又敢能保证自己的付出一定会获得回报呢?
这个如此没有侠气的问题,我想他们当初肯定没有想过。否则,今日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去看他们——目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