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在家甚是清闲,近日与邵利君闲聊忽然谈起年唐山地震测图。那是我们刚到陕西省第三测绘大队(现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工作就参与的很重要的测绘任务。尽管已过去37年,但回想起来,往事仍然历历在目,令人思绪万千,感慨无限。
年7月28日凌晨3点多唐山市发生大地震,造成了举世震惊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倾其全力救助地震灾区人民,全国人民敞开无私的胸怀,用各种方式支援地震灾区的人民。
年底在原国家测绘总局的安排下,陕西测绘局给省第三测绘大队下达年度唐山地震灾区1:像片图测图生产任务。大队领导做了宣传动员工作,要求各职能部门精心编制生产实施方案,做好技术设计、资料收集、仪器设备、后勤物资保障等准备工作。全队职工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决心到唐山地震灾区大干一场,为重建新唐山绘好地形图,给测量人争光。
年3月底,三大队野外生产人员奔赴唐山地震灾区。4月1日我们一中队四组姚志仁、程旭、史振山、陈昌安、陈忠玉5个人驻扎在古冶区范各庄乡岳各庄村。在村西边一块空地上搭起两顶单帐篷,我们就算安家了。
4月2日我们踏勘测区寻找三角点、水准点,了解村庄能否居住,道路通行状况,地形、地貌等情况。灾区受损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环顾四周,田野上成片的新坟映入眼帘,令人顿生寒意。见到的老乡也都是满脸愁云,偶尔与一个老乡谈及地震,不一会老乡泪水就夺眶而出。地震给他们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太大了:几乎家家有亲人罹难或受伤,家庭多年积蓄的财产顷刻荡然无存。由于自己的粗心触及他们内心的伤痛,令我懊悔莫及,以后再也不与老乡谈论地震。在踏勘的路上小组同志都深情地说:灾区老乡太惨了,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努力工作,争取提前完成生产任务,为重建新唐山做出贡献。晚上在帐篷里点起蜡烛,摊开控制布点图和航摄像片研究第二天的工作,按技术设计先选平面控制点。组长姚志仁让我和史振山第二天选出13个平面控制点。
记得4月3日清晨,东方刚泛鱼肚白我们就开始吃稀饭、馒头、咸菜(20世纪70年代天不见亮吃早饭是常事),随后我和史振山背起一捆竹竿,一卷铁丝,两袋木桩,还有馒头、咸菜,以及两个灌满凉开水的军用大水壶就出发了。我们双手拿着航摄像片行走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清晨的露水浸湿了我们的鞋袜、衣裤,看着像片,一条路、一块地、一根电杆、一个水井、一间房屋地找寻平面控制点所圈定的刺点目标。每当选出一个影像清晰、符合技术要求的平面控制点我们都会喜笑颜开。
下午一时我们已经选好了9个控制点。在沙河东岸我和史振山脱掉已经湿透的鞋袜晾在河堤上,走到河边一片小树林里拿出馒头、咸菜大口地吃起来。肚子饿了吃什么都香,四个大馒头我们一会儿就吃完了。喝水时我们相互提醒一定要给下午留够水,因为灾区疫情严重,找点能喝的水很困难。
尽管下午只剩下6个控制点,但P9号点昨晚在帐篷里分析时发现点位于河边像片影像不清晰,实地可能难选。休息约一个小时,我们又开始选平面控制点。沙河边上P9号点因河流冲刷,实地变化较大很难选,我们二人拿着像片分别从不同方向,用影像清楚的明显地物反复判读,发现室内圈定的点位因洪水冲刷实地已不存在,我们只好按技术要求重新圈定点位,用两个多小时才确定了P9号点的准确位置。
当选完最后P13号点时,太阳西下,我们迎着清凉的晚风踏上回家的归程。路上我俩商量着4月4日的选点工作,约定明天再加把劲,选15个平面控制点。
4月5日我们检校经纬仪,到野外寻找三角点、水准点,准备平面控制点的野外观测。那时仪器设备比较落后,只有光学经纬仪、水准仪和平板仪。我们身背经纬仪,肩扛脚架,按室内设计的联测图形,在野外设站观测,联测成单三角形,侧方交会,前方交会,后方交会,经纬仪导线等图形。晚上在帐篷里点起蜡烛,检查观测手簿,认真画好联测图形,摘录正确的观测数据,翻着对数表解算平面控制点计算成果。
控制工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交叉进行,选几天控制点,再观测几天。
说实话,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业队职工清晨出工,天黑以后回住地,吃完饭再加班至深夜十一二点是常事。那时我才21岁,年轻气盛,热情似火,干劲十足。可我们的师傅都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在业务技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也整天和我们一样起早贪黑,在野外摸爬滚打,把全部精力都用于测绘工作,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吧。
年6月中旬我们顺利完成像片平面控制点的选点、观测、计算和内业整理等工作。但是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按工作计划将进行全野外碎部高程点测量。我们知道以后的困难将会很多,最糟糕是天气晴雨相间,时而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时而阴雨不断。旱地里泥泞难以进去测量,而且地里的玉米也越长越高。
我和史振山、陈忠玉负责碎部高程点测量,最初几天碎部高程点测量的进度很慢,我们很着急。测区是平原,遍地都是玉米,用水准仪和3米标尺测碎部高程点难度太大了。记得6月19日小组开会大家觉得从测量技术上确实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抢晴天,战雨天,克服一切困难完成碎部高程点测量任务。
7月初,小组从岳各庄村搬迁到沙河边上安营扎寨,周围很空旷也很寂静,只有我们小组五个人和两顶帐篷。
每天早上我们骑着自行车,带着图纸,水准仪,馒头、咸菜,雨衣、雨鞋,就开始一天的碎部高程测量工作。如果下小雨,我们就在村庄周围,或沿着道路测量碎部高程。天一晴,玉米地干点能进去人,我们就钻进到玉米地里测量碎部高程。我们尽量找高一点的地方架设水准仪,如果实在没有地方架设就架在地震以后的新坟上,这样高度可以提高0.7米左右,但是要顾及灾区老乡的感情,如老乡询问就一定要解释清楚是工作需要。老乡也十分理解测量队员的艰辛,微笑地说道:不要紧,你们也是为了唐山人民测量。
我生来性情温和、胆量不大,孤零零一个人在成片的坟墓上待几个小时难免心慌腿软,于是一害怕就大喊几声给自己壮壮胆。
观测员一般都带着口哨和测旗,双眼紧盯标尺移动,如果玉米叶遮住标尺无法读数,鸣哨一声表示向左移动标尺,鸣哨二声表示向右移动标尺,鸣哨三声表示向上移动标尺,哨声长响表示观测完毕。跑尺的同志在标尺的顶端绑上一面红白相间测旗,这样到玉米地里观测员好找到标尺,提高测量速度。标尺手顶着烈日,在比人还高许多的玉米地里艰难地挪步行走,衣裤被汗水浸透,稍不注意玉米叶还会划破皮肤,火辣辣地疼。
为了国家建设新唐山的需要,为了唐山地震灾区人民早日住上房屋,减轻他们心灵上的伤痛,我们测量人默默忍受着工作的艰苦,用脚步丈量唐山的大地,用汗水和心血绘制出一张张高精度地形图。经过小组同志们的艰苦努力,辛勤劳动。年10月底,我们顺利完成了30幅1:像片图测图平面控制点,全野外碎部高程点及地貌测量,像片图调绘和内业整理等全部工作。
陕西省第三测绘大队唐山测区1:测图工作,受到唐山市有关部门的表扬,国庆节期间邀请全队职工到山海关、北戴河、秦皇岛市参观游览一天。
原标题:《难忘的唐山地震灾区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