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只做信息分享,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A/RES/61/号决议,决定将已有的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定为一个联合国日。
▎重要事实
糖尿病病人数量从年的1.08亿增加到年的4.22亿。全球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年的4.7%增加到年的8.5%。目前世界上成年人糖尿病患者有4.15亿,仅年就有万人因糖尿病死亡,超过了疟疾、肺结核与艾滋病的致死人数总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上升速度更快。糖尿病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年,糖尿病估计直接造成万例死亡;年,另有万例死亡可归咎于高血糖。高血糖导致的所有死亡中约有半数发生在70岁之前。世卫组织估计,年糖尿病是第七位主要死因。我国有糖尿病患者1亿1千万,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发病率高达11.6%,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里有个“糖”字,很容易让人觉得“多吃糖就会得糖尿病”。
难道患糖尿病真的是因为糖吃多了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糖尿病的“糖”说起,导致糖尿病的“糖”并非我们日常吃的糖,而是部分食物进入我们体内分解而成的“葡萄糖”。
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它会通过血液这辆“小火车”运到身体的各个细胞,为身体的正常运转提供充沛的能量。
当血液的萄葡糖含量过高,会出现以下症状:
小便频密,晚上如厕特别多
异常口渴
容易疲倦
体重下降
视力模糊
经常感染疾病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病征,直至并发症出现才发觉已患上糖尿病
血糖量持续偏高会引致:
心脏病
中风
肾衰竭
伤口受细菌感染不能痊愈(尤其是足部),最终需要动手术切除
失明
阳痿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血糖控制系统”,当食物进入人体,糖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变成血糖,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而当血糖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便成为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不是直接由吃糖导致的。
目前医学界仍未完全理解糖尿病的成因,但以下因素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过重或肥胖
缺乏运动
某些药物或疾病令胰脏受损、影响胰脏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年龄增长–患者大多在45岁后出现糖尿病
家族遗传–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常见的类型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其中一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部分老年人也可能患病,起病急、重,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消瘦;二型糖尿病多发于老年人,起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轻微,不易察觉。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中的90%左右,其余10%主要为一型糖尿病与妊娠期糖尿病。
为何中国人得糖尿的比例高?
我国有糖尿病患者1亿1千万,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发病率高达11.6%,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前面我们讲了,之所以患糖尿病主要是“血糖控制系统”出问题也就是胰岛素罢工引起的。下面我们来解释另外一个重要问题:血糖的“糖”从哪里来?
我们说了“糖”是从我们摄入的食物中分解出来的葡萄糖,主要来自于由我们日常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正是我们日常吃的米饭、馒头、面条这些主食。
我国是一个靠米和面养活的国家,中国人每天从大米、白面等主食里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高达60%-70%,甚至有些人一碗面就是一顿饭,那么这碗面的碳水化合物几乎是%。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普遍以高蛋白质、高动物脂肪为主,例如牛肉、乳酪、牛奶等,蛋白、脂肪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而面包等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常常小于30%。
中西方饮食差异导致:
中国人糖尿病的平均发病时间是45岁,而全世界糖尿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5岁左右;中国青少年患糖尿病的比例是1.9%,美国同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是0.5%。也就是说,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时间比西方提前了20年,青少年患病率是西方的几乎4倍。
总的来说,中国人患糖尿病的比例高主要在于饮食上碳水化合物的占比高。
如何预防糖尿病?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保持均衡饮食:
以“少油、少盐、少糖、高纤维”为主,减少摄取胆固醇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加工食品、含糖食物,戒烟戒酒等。
定期做血糖、血压、血脂检测: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浓度应控制在7%以下;在休息状况下,若血压持续高于(收缩压)/90(舒张压)mmHg则为高血压;低密度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mg/dl以下。
定期做适量运动:
参考“原则”,即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并达到每分钟脉搏下状态,可选择散步、健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类型。
维持理想体重:
留意体脂率,18至30岁的男性,正常值为14%至20%,30岁以上男性正常值为17%至25%;18至30岁的女性,正常值为17%至25%,30岁以上女性正常值为20%至30%。至于腰围,男性的正常值应小于90公分,女性则应小于80公分。
调适压力:
压力会使荷尔蒙分泌异常,导致体内的肝糖被分解为血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要适时地用健康的方式纾解压力,避免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