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中国电影人已经等了太久:终于有一部电影,够资格扛起影市复苏大旗——《八佰》。
可以说,影片去年内部小范围放映后,传出的口碑,已经让人期待,这很有可能会是华语战争片的一个新标杆。当然电影毕竟是影像作品,还没看到之前,相信很多人也都抱着怀疑的心态。尤其是,影片还经历了一定的删改。
但在看过点映之后,我放下了这种怀疑和担心,因为它,的确可以说是实现了华语战争片的某种突破。
在此之前,好像还没有哪一部国产战争片,能同时在人物、叙事、内核和视效上如此统一。
这么说吧,这部电影,哪怕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还是完完全全担得起让当下华语电影能做出的最好的战争片的称号。
但要说影片最动人的,恐怕还是它的片名传递出来的东西——《八佰》,而不是八百。
因为,八佰不是数字,而是人。
年10月末,8师团谢晋元率领余名全国各地的战士死守四行仓库,誓以我命固我土,对外号称“八百壮士”,哪怕在当时的时局面前,他们其实只是弃子,只是棋子,但当电影中那些士兵绑着手榴弹一个个高喊家乡和自己的名字跳下楼去的时候,他们既不是弃子,也不是棋子,而是活生生的人。
这群血性男儿,是为八佰。
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看哭成了高频词,许多老爷们表示:“基本上全程都在流眼泪”,这其中,也包括正在丹东拍摄《金刚川》的吴京。
到最后,许多观众的泪水,可能已经不是因为电影里那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情节,而是因为电影是真真切切,在为那些历史上真正用血肉筑长城,却没有机会喊出自己名字的人立传。
《八佰》,在为大历史中的小人物立传。
关于《八佰》的票房,现在有很多猜测,随着豆瓣8.3、猫眼9.4这样的高评分出炉,票房10亿起,已经成为比较一致的说法。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上映,在票房必然打折扣之下,影片首日以不过3.4%的排片拿下单日万票房,也成为影片票房前景的证明。
但我要说的是,当一部这样的电影,能够被拍出来,让观众看到,票房10亿还是20亿、30亿,已经不再重要了。
那身绑手榴弹飞身跃下的身影,观众凭什么信?
故事源于历史。可如何拍出历史?
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扬言三月亡华。
8月13日上海爆发了淞沪会战,历时三月,80万中国军人对战日本30万人,虽然最终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惨重代价,但日本“三月亡华”的野心落空,中国在二战的亚洲战场上成功拖住了日本。
《八佰》的故事讲的就是淞沪会战时期非常热血、也非常给中国人提气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当年国军已败走,可为了在即将举办的多国会议上争取到国际支持,这多名官兵被留下死守上海苏州河北面的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有厚实的钢筋混凝土,扛得住攻击,还有粮食、武器等大量库存;同时它紧邻英国租界,日军高层不敢空投也不敢使用重磅炸弹。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刻意被安排的战场直播。
但最后的结局,却超出了直播设计者的想象。
这个故事,当然宏阔,但对于影片来说,一个问题至关重要:你信不信?
故事够大。但落实于国产战争类型片,有难度。
当年林青霞主演的《八百壮士》只是取其精华;再进一步挖掘出深度和细节,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我一直抱有担忧:铺开历史故事的哪几段,拍出一场分钟的血肉之战,这考验着导演的审美与编剧的功力。
终于,电影一出,给中国电影吃下一颗定心丸。
电影一开场,几乎是恰到好处的把人一瞬间拉入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那种强烈的沉浸感,仿佛一枪一弹都打在观众心上。
而管虎,首先用上了对比。
一条苏州河,将大上海切割成两个世界: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苏州河南岸是租界区,住着达官贵人、影视明星、赌场老板、大学教授、阔太太和外国商人,他们一开始仿佛看客,最终成为战争最好的见证者。
而对岸却是区区几百名战士,他们既是日军全面占领上海最后、也是最大障碍,同时也成为大历史中,最特殊的直播播主。
电影要拍的,就是大时局覆巢之下的这群小人物,如何穿行在硝烟之中,演绎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很好,这个故事遇到了管虎。那个最早把黄渤拍成史上最真实民工的导演。
正是在他的镜头下,电影没有变成一场高举高打的大战,而被拍成了庶民和匹夫的抗日史。
“八百壮士”,本是杂兵居多,他们有被抓来的壮丁,只知有官,不知有国。被临时征召入伍的农民,随军进行文职工作的书生,多年的兵油子,只想保命。面对外敌,他们只是千里而来集结到了一起,在一个特殊的时刻,不得不为家国而战。
导演非常娴熟地将这个故事,融入到战争类型中去,做出了精彩的战斗场面、紧张的剧情,电影当然是好看的,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将核心放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有意回避了全景式的大与空,先讲他们的恐惧与侥幸,再讲他们的牺牲与不屈。
不是导演选择了他们,而是历史选择了他们。
淞沪会战,之前的精锐德制部队早已打光,守卫四行仓库的第一营隶属于第88师旅团,该团自开战以来,五次补充兵源,其中不少人就来自于湖北保安五团。根据丁一教授的统计,八百壮士中原籍地在湖北占到了80%左右,光咸宁通城县的战士就有人以上。
看到没,都是杂兵,可是不用杂兵,何来“八百壮士”?
也是因为有了这群未曾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才更能让观众代入这场真正的战争,才可能跟随他们,真正深入战争并领略战争的残酷。
妙的是,导演以怯弱写磅礴,以绝望写勇敢,以迷茫写悲壮,以匹夫之勇写义无反顾。那些、混子、油子、痞子,最终都成战士。
而这,才是影片最好看的地方。
真的战场,哪有那么多不惧生死,恐惧,才是在战场上生而为人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
这样的战场,我们此前在《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这些好莱坞战争片里见识过,现在,轮到国产片,去拍那些老鼠如何在堆积成山的尸体间流窜,玻璃碎片是如何突如其来地夺走一个战士的生命,看到在退无可退时,那些对战争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如何舍生忘死。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带领观众一点点进入战争,再一起见证一群杂兵,一群卑微到尘土里的小人物,何以成为英雄。
但如果仅仅只是靠人物本身,也撑不起这部宏大战争片。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花5亿去拍那些大场面?为什么动用名剧组工作人员,用天筹备、天时间拍摄,所有武戏演员接受军训7个月,甚至1∶1实景还原出年苏州河北岸战场原貌?
为什么用了颗照明弹来重现当年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相当于10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
只是为了好看?错,为了再造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金像最佳摄影的曹郁担任本片摄影指导,力主本片全片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目的,也是为了让影像真正呈现出那种强大的临场感、沉浸感,甚至是被紧张的战争场景包围的窒息感。
而最终,你也很明显能感受到导演与摄影师如何用写实和写意两种风格,以手提摄影和油画般的影像,去拍出了这样这样一个浩瀚战场,去完成对这群平民英雄的浪漫化处理。
当有了这一切以后,电影去拍那场名垂青史的陈树生“自杀式”攻击,观众才会信。
那场令许多观众眼眶湿润的戏,发生在日军要凿开四行仓库墙体进行爆破的时候。
当时情形千钧一发,国军战士在上方投掷炸弹以还击,但是日军用大钢板顶在上方护住头部继续埋设,一旦爆破成功,日军杀入仓库,整个仓库就将失守,所有战士也都将被敌军围歼。
危急时刻,郑恺饰演的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抱着炸弹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下,给母亲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
而其他战士也一个个绑好炸药,排着队,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毫不犹豫,逐个跳下去用自爆来阻止敌人攻击,无人畏缩,没有废话,最多来一句“弟兄们,来生再见”,而兄弟们回他一句“送你一程”。
这便是诀别。
那些一闪而过,观众根本记不住的面孔,是犹豫过、恐惧过、绝望过,但没被敌军的枪炮吓倒的一张张中国战士的脸。
其实从电影下半场开始,许多人就眼泪不停流,每牺牲一个战士,观众的心就跟着揪一下,但到了这场戏,哭已经哭不过来,别管是哪里的杂兵,都是有父母有妻儿的中国勇士。
有这群人以死守土,何惧敌寇?
死生大事,但于家国而言,都不是事,杂兵草包,一个个都没掉链子,当退无可退,唯有以死报国。
而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八佰。
姜武张译王千源演得精彩,但欧豪魏晨们有一个算一个,对得起这部电影
《八佰》的好,就好在,拍出了这一群平民英雄。
在国产战争片中,确实很少能见到这么一群鲜活的小人物,这么龊。
怕死的怕死,贪钱的贪钱、站不稳的站不稳……
张译、王千源、姜武等二三十位演技派明星,演这么一群灰头土脸的角色,很多观众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但却意外地提供了近年荧幕鲜见的,有血有肉的群像。
因为有了这群演技派,他的丧、怂,绝望,都不是呲牙咧嘴的。
比如张译,抛着硬币,玩弄着小心机,怂得糟心又好笑,但在这样张弛有度的演技下,观众又仿佛能理解这位拿枪就手抖的,为了逃跑花样百出的老算盘。
姜武长了一张壮士的脸,叼着大烟端着枪一打一个准,偏偏也是那种怕死怕到不行的怂瓜。
王千源倒是不怂,又是一个压根出工不出力的老兵油子。
这些看不出谁是主角、不争番位争演技的实力派,却赋予了每个人物以人物弧光,演一个算一个,不是工具都是人。
但这次可能很多人的惊喜,反倒来自那些一开始内心觉得肯定靠不住的名字:比如魏晨、李晨,还有郑恺。
但别忘了,电影导演,是电影演技上限是黄渤,电影演技下限是《老炮儿》里演得还像个样的李易峰吴亦凡的——管虎。
就说李晨,憨厚忠诚的山东兵,演起来,不违和。
欧豪演的端午,和叔叔、堂弟小湖北因为逃跑却没赶上大部队,硬着头皮被88师捡回了四行仓库,阴差阳错成了“壮士”。拿枪手抖,总想着回家种地。
郑恺的戏份虽然不多,但就说他的角色名字你就明白了——陈树生。
但就是这群兵油子怂蛋,不得不和接受了德式训练的军士一起,被扔进战场,所以他们的反应,也是普通如我们的反应。
这样的群像也被部分观众诟病:逃兵怎么就从懦弱变勇敢了?兵油子怎么就变得热血了?脸谱化。
但我恰恰觉得这恰恰是战争中的人性。
比如,那个个只想哭着回家找妈妈的逃兵,终究成长为一个端着步枪跟战斗机面对面叫板、直至壮烈牺牲的硬汉,而他的堂弟小湖北,成为这个家族最后剩下的男人。
因为在那个时代,有些东西远比生命更加重要。
这些小人物,当然曾经是农民、大老粗、街市无赖、老实伙夫,浑身毛病又无力改变。就算去死,也未必懂得什么国家大义,多半是因为:时局不好,走了丢人,干脆和兄弟们一起死在这儿,家里的牌位都立好了,也算条汉子……
难得国产片里,能看到这些明星们,演到最后,就这么浑身脏兮兮地倒下。
而观众记住的,是他们最后唱着秦腔京剧扛着旗,面对重炮和坦克,来场最后的冲刺。
普通人赶上了一场大战,想活命的心思动过,但骨子里带着的那点血气,是中国人的血气,
大局需要弃子,政治需要表演,但对战士们来说,这不是演出,是战斗,哪怕舍身,赴死。
跑,丢不起那个人,兄弟们都以身许国了,谁还不是个爷们儿呢。
敌寇在前,而家国在后,个人生死,屁大点事。
《八佰》凭什么成为最好哭的战争片?因为它拍出了中国人的血性
所以,《八佰》为什么这么好哭?
先问一个问题,这部电影到底要拍什么?或者说,这“八百壮士”,他们守卫四行仓库的意义是什么?
从战略角度看,淞沪会战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北失守,华北失守,淞沪会战成功将日本人吸引到地势更低的华南地区,以及这场保卫战的直播意义等等。
可真正的答案其实电影已经回答过了。
片中跟随记者进到四行仓库的外籍女老师问战士们,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还这么拼命抗争,有什么意义?
一位战士回答:“意义?这里是我们的家!”
什么家呢?这是群杂兵。
他们的家乡都不在这里。何况这里已经断壁残垣,硝烟弥漫,被侵略者的炮弹破坏得满目疮痍。退则生,守多半是死,守着干嘛?
但此刻,国就是家。
当我们的国被侵略,就如同我们的家被破坏,不奋勇抵抗保家卫国,难道有别的选择?
电影中那一幕,是赵子龙一身骑白马,飒沓如流星,从山上俯冲而下。而电影中,却是一个战士腹部中枪而死。
《八佰》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拍出了一群英雄,而是带观众一起去见证这群普通人、这群小人物,何以从普通人小人物,一步步成为英雄。
电影中,管虎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的群体,是“隔岸观火”的上海民众。真的只是上海民众?他们,何尝不也是我们。
战斗刚刚打响的第一日,一群人隔岸观火,该设赌设赌,该唱戏唱戏,该跳舞跳舞,事不关己,因为国军太丧。
可是第二天,当看着一个个战士抱着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有人拿着卖身钱认捐;开赌场的拼死送电话线;黑帮从业人员投军;女童子军敢冒着危险游过河。
第三天,人人皆兵。
正像片中台词所言,要想真正打赢这场战争,靠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是不行的,得靠他们背后的四万万同胞。
《八佰》不单单是八佰壮士四天四夜奋力抵抗的一次“历史再现”,而是中国军民十四年顽强抗战的一个缩影。
仅夺取上海,日军就伤亡数万,之后还有许多会战、百团大战等着日本军队…他们终将明白,匹夫之怒,亦能流血千里。中国人可以流尽鲜血,但千疮百孔的四行仓库大楼今天依然矗立在苏州河畔,上面的每一个弹孔都在证明:犯中国者,结局为何。
说到底,电影带着观众完成了对历史的一次眺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家国”的意义,又何为“舍生取义”。
历史中每一个壮士的牺牲都值得被记住,而每一次勇敢都被尊重。
壮士慷慨赴死之后,留下的是什么?是今日中国。如何让死者不白死,在于活着的人不能白活。
这才是战争片真正的意义。
冯小刚说:“电影复工的开路先锋是《八佰》,这是导演和中国观众的特殊缘分。”而《八佰》首映礼现场也迎来一位特别嘉宾——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先生,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以此来向当年的孤胆英雄致敬。
《八佰》不是完美的,但两个半小时的情感是真挚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八佰》不仅是创造了华语战争片新的标杆,也找到了国产战争片和中国文化、情感又一个结合的卡扣。
《八佰》凭什么成为最催泪的国产战争片?因为当陈树生在与敌人同归于尽前,在一件白汗衫上写下血书,留给远在四川的老母亲,血书上写:“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当影片里的贩夫走卒普通人小人物,做出我们平日不敢做不敢想,但在国难当头,我们同样会去做的事情,我们注定被电影打动。
它拍出了中国人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