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四月看到这部影片的预告之后,这部片子成了自己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之一。在看到写着R级的时候,心凉了半截,看完预告后,似乎还有着反社会题材的倾向,题材的敏感,注定它没办法国内上映,更别说国内近半年的环境,看正片发现血腥镜头没几个,但涉及一定*治影射,就远比一般的R级电影更敏感,也因此第一次听到网友调侃的“环大陆上映”这个名词。预告片做得太好,以致于正式看到片子后,都觉得影片没有超过预告的震撼,当然也没有辜负。
预告片完整了展示了整个电影的故事流程,在大的情节骨架上几乎没有一点的补充和保留,两个小时的电影,用两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整地概括了。这是一部以反派角色为主题的影片,却在预告中用了英雄崛起一般宏伟的配乐,以至于当时翻手机无意中看到这部片子预告的自己很久惊得合不上嘴,浑身起鸡皮疙瘩,为预告的配乐惊叹,一个预告片看了十几遍,果然剧本是骨架,音乐是灵*。到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完整电影之前,只看了两版的预告片,虽然已经能大致猜测到这是一个好人变坏的过程,是一个好人被环境逼疯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具体如何表现,是作为观众的自己无法脑补出来的。
在影片出预告之后,自己最关心的话题是希斯莱杰版的小丑和杰昆菲尼克斯版的小丑的区别,还有这部新的小丑与诺兰的黑暗骑士的区别,因为个人是从诺兰版的蝙蝠侠三部曲才开始了解这个角色,才开始接触DC漫画,看一些关于DC漫画的解读和背景介绍。去对比两个优秀的演员和导演,是不太公平的事,但是也无可厚非,这本就是正常的观众心理,就像哥斯拉大战金刚,金刚大战霸王龙,异形大战铁血战士这些之类的想象,更何况两个同样的角色,不同的演绎。
这部由托德菲利普斯导演(《宿醉》系列的导演)的小丑绝对是佳作,金狮奖的肯定也说明了这点,如果让个人给这部电影打分的话,绝对值得上八点五的高分,而诺兰的黑暗骑士是神作,依旧是被称为最好漫改电影,一度在榜单上进入影史排名前十,比肩的是阿甘正传,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这种级别的片子,导演的功力自然能看出差距,无非是很优秀与神仙的区别,当然也受制于剧本和投资成本。
开剧本与导演,单说两个小丑演员的表演,自己个人都很喜欢,同样的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只不过,看完莱杰版的小丑,是对这个角色的强大的黑暗人格和天才智商的赞叹,看完杰昆版的,更多的是唏嘘,异常心痛,甚至一度想哭,几乎找不出话来来形容这个感觉,即便是看电影不少,已经很少受电影作品影响情绪的自己,还是在第一次看完后有一段时间心里不太得劲(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看电影看到凌晨三点半以至于早上头痛导致的)。
关于小丑这个角色,在看DC漫画介绍时,看到有这么一段话:在美漫的世界里,只有三种人:英雄,反派,小丑。这句话足以概括这个角色的分量与经典程度,它远不是一个个体,它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有着阶级立场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角色是相当厚重的,摆脱了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二元化处理,也是这个虚拟出来的角色能风靡漫画界几十年的魅力所在。而那个哥谭市的罪犯之王,老爷的终极对手,阿卡姆疯人院的一号人才,牵着警察鼻子走的混乱代言人,无比擅长带节奏给人洗脑的,那个优雅与疯狂并存的,拥有罪犯领袖气质的超级反派,在这部新的小丑电影里,几乎无迹可寻。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与漫画的联系是相当弱的,甚至可以说它只是借鉴了小丑这个元素而已,去讲了一个普通人的心路历程。这个漫画角色本身的经典程度,给影片增加了相当多的buff,如果排除掉大家几乎都知道小丑这个角色,都知道他后面会变得多黑暗(像漫画里的那个经典小丑),他觉醒后有恐怖多牛逼这个大的前提,影片的魅力会大幅度降低,而这些觉醒,也就是欲扬先抑后的爆发,是漫画角色的Buff,是需要观众脑补的,电影本身的剧本,其实没有写到这个阶段就结束了,影片中的地铁杀人,枪杀主持人的情节,可以看到主角还是带着良知的,那么对于主角来说,对于注定要成为那个小丑的人来说,这远远还没到真正爆发的时刻,也远远补偿不了整部影片主角受下来的委屈。
对于只看电影,不了解漫画的人来说,只感觉到压抑是相当正常的事。另外杰昆的演技,也是撑起了这部剧本,同样也给电影加了很多的buff,剧本是有一定的单薄的,整部电影主要是靠情绪而不是情节来驱动的,以至于自己第一次看看完内心极端压抑委屈,第二次当熟知剧情走向再看几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而无法像翻看黑暗骑士一样反复翻看一些经典桥段,这也是自己一直认为的那种只适合一部分人看的电影。
孤独的电影适合更适合孤独的人看,看的让自己这样的人心碎,个人其实是还是很吃这种电影风格的,也可能还会有另外一部分观众觉得太过情绪化,太过负面与消极,导致电影口碑两极化,不过这些都很正常,垃圾电影是没有争议的,神作也不一定一开始就是神作,即便是《教父》当时拍出来争议也很大,而各大榜单常年霸榜第一位的《肖申克的救赎》拍出来时赔本赔了一地,票房上惨输给当年的《阿甘正传》,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经典地位。
有争议才能说明触及到了一些现实的敏感点,有争议才有讨论的必要,而这部小丑据说票房已经超过十亿美元了,对于一部R级电影,一部投资仅仅五千多万的漫改电影,一部没有在全球电影的最大市场——中国大陆上映的片子,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神不神作倒也并不太重要了。
那些期待着看小丑搞事情的粉丝,也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失望,这与影迷包括自己印象中的那个“丑爷”是不完全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经典的台阶跳舞桥段,尽显疯狂与华丽,气氛十足,猛然间丑爷上身,王者归来,然而下一个镜头就接地被警察追赶的狼狈画面,还被车撞个跟头,逼格大降,即便是当初看完预告能感觉到影片要花大篇幅去铺垫好人变坏这个过程,也没想到会从头铺垫到尾,最后影片在绝望的氛围中拉下帷幕,看的心理极端憋屈,我甚至希望主角能早点彻底变疯,抛开道德立场,不用活得这么委屈。
当然这毕竟是讲述小丑起源的一部片子,这么评价也许有些有失偏颇,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经典角色来说,不安排一场惨无人道的身世,不压抑到底,又怎会出现小丑这种反弹。如果有续作,也许会逐渐向那个经典形象靠近吧。也借由此,影片达到了另一种艺术风格,给人一种别的更强烈感受:压抑,现实感的压抑,这是自己也是很多评论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这完全不是一部超英电影,因为它一点也不“超级”,也不是完全意义的漫改电影,如果非要去定义这部片子的话,某种意义上更像是社会现实片,浓缩概括下来的社会现实片,只不过套了小丑这个壳子而已。
“把好人变坏只需要糟糕的一天”,这是来自那部被评为dc漫画最伟大的一部动画片《致命玩笑》里的一句台词,是小丑对自己的陈述,用在新小丑电影里的亚瑟身上,再合适不过,只不过亚瑟,经历的不是糟糕的一天,他经历的是糟糕的一生。三十年前,制造小丑需要把他推进化学药池里,三十年后,制造小丑只需要把他推进社会里,这个时代人人都是小丑,人人内心都有隐痛。是啊,世道险恶,人心不古,更何况是在“民风淳朴”的哥谭市,阶级对立,贫富差距过大,犯罪率居高不下,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不至于让老爷失业吧。
影片中穷人在剧院广场游行示威,一片混乱的景象,火光四起,剧院里富人们在看着卓别林的电影,笑的一片歌舞升平,岁月静好。一扇门的距离,隔开的不只是室内室外的距离,它隔开的是天堂和地狱,隔开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隔开的是所有这世间本就不相通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好人只能选择像动物一样沉默死去,或者像恶棍一样的踩着别人活着,没有人能在这个世界活成英雄,这个时代不需要英雄主义,每个人身上都沾着灰尘,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
影片中托马斯韦恩在电视上演讲,为自己被亚瑟杀死在地铁上的三个员工抱不平,即便是本身不认识这种基层员工,却又说他们是有着良好的修养的,一套场面话说下来仿佛真理的化身,说自己白手起家,看不起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并且把他们视为小丑,抛开漫画里设定老爷家应该是祖传的财富,所以即便到了老爷的父亲托马斯韦恩这一代,也依旧是继承很多祖上的财富吧,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又何谈白手,而追溯到最初资本的原始积累,谁又敢清晰明白地放在台面上来说,单纯的认为穷人就是懒惰导致,是有钱人的通病。
有时候富人来的确实比穷人单纯的多,他们认为只要不懒惰,就能成功,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只要伸手,就会获得的世界,伸出的手,很少会被打回来,而穷人的世界,是人踩着人的,上层阶级的稳定,是需要下层阶级的互相制约甚至对立的,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下面的人抱团。片中托马斯韦恩代表的阶级,毫无疑问是充满尊重与教养的,是正气凛然的,是干净的,或者自认为干净的,这是正常的,他们远远犯不着侵害身边人的利益,也用不着手上沾着脏东西,但是是在严重侵害哥谭市下层人的利益,即便是他本身也许意识不到。
影片中的亚瑟,就是生活在哥谭市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很不幸不是上层,是底层中的底层,社会边缘的更边缘,每天靠做小丑表演赚取着微薄的收入,养活着自己的母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便他们不想早当家,如果贫穷是选择的话,没有人会选择贫穷,可惜没得选。在街上表演会被混混抢走牌子还挨一顿打,坐公交车逗孩子笑会被孩子母亲误解,会被老板毫不理解的批评,弱者抽刀,砍向更弱者,因为强硬的他们欺负不动,他们也不敢。而亚瑟这个他们眼中的弱者的唯一发泄方法只能是出去踹垃圾桶。
世风日下,但是穷人依旧要活着,也并不见的所有人都会跟亚瑟一样,压抑到这种程度,除去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病理性笑哭的疾病以外,对于亚瑟最要命的一点是,他有理想有抱负,他远比身边的人善良的多,温柔的多,同时也理想主义得多,理想主义这点注定他也不能很好地融入自己的阶层,甚至会被所处的环境针对,从一开始几乎就是悲剧的伏笔。所以身边的人觉得他奇怪,因为他不属于这个层次,他需要更高的环境,而跨越阶层,需要的代价很大,时间很长,成功率极低。
片中亚瑟第一次参加莫瑞秀时,坐在观众席下,即便是同样的观众都在为节目喝彩发笑,他依然笑得那么与众不同,那种单纯局促的表现,简直像是没长大的孩子,这种洋溢且纯粹的笑容后面,几乎马上就会接一个让主角崩溃的段落,这是看影片中最心痛的瞬间,相比之下,因为病理性笑哭的痛苦的笑,反而没那么心疼。他面对人群的时候,显得如此单纯,满脸写着尴尬,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眉宇间又写满了看透世事的沧桑感和深邃感,愤怒与阴暗写在脸上的每条皱纹里,即便下个镜头掏出刀子杀掉心理医生也不奇怪,一个好人心里装着魔*,每一次被人针对,都是一点一点的在松掉拴住魔*的绳子,这种人格分裂感被杰昆演的超级棒。
“我希望我的死能比我的生命更有价值”,亚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着这句话,夹在所有他写的生活中的笑料和段子之间,像极了他自己夹在这个世界的感觉一样,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世界带来欢笑,这是他的精神支柱和人生信仰,而自己这个观众看得最悲伤地却也是这点,夹在喜剧中的悲剧核心,人生整体看是场喜剧,近处看是悲剧。亚瑟打算在上节目直播时当众自杀,在翻到了本子上的这句话时沉默了许久,可以看出来,他是打算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人生谢幕演出的,只是被主持人打断了而已,随后的一再被打断下,他开枪杀了主持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死能有一些重要的意义,亚瑟生活在底层,一生默默无闻,曾经所有能作为他精神支柱的亲情友情爱情等,通通接二连三倒塌,他的人生是一场骗局,是一场虚假的希望,无论是他欺骗了自己,还是别人欺骗了他,他都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就像他最后在家里给自己化妆时看到一张写着托马斯韦恩签名的自己的母亲的照片时,这已经是他杀死自己的母亲之后了,他甚至都没有多余的表情去表现这种反转了,之前在疯人院看到母亲病例的那一段,看到自己童年被虐待的照片时,他就已经无所期待了,而对于像是托马斯韦恩是不是自己的父亲,自己是不是母亲的亲生儿子这种问题他都无所谓了,他的整个人生已经崩塌了。
他希望能用一场华丽的谢幕,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所以他穿上了西装,把自己表演的面具直接画在自己的脸上,揣着手枪去上节目,只不过,他没有终结自己的生命,他终结了自己的灵*。最后的亚瑟是在疯人院里,他似乎笑得没有那么痛苦了,也不在掩饰了,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感是在一点一点褪色的,当他的良知彻底失去时,当亚瑟这个人格彻底消失时,他才会真正成为那个丑爷吧。
说到这里几乎马上想到了《致命玩笑》里小丑从疯人院跑出来,把戈登警长和他女儿芭芭拉绑起来,企图通过折磨戈登的女儿以达到让戈登精神崩溃的目的,从而去证明人性本恶或者人性本脆弱这种观点,而后面赶来的老爷胖揍了小丑一顿,这段场面和台词直接奠定了这部动画的神作地位:
B:我并不想看到我们之间非要有个你死我活,但是你让我逐渐失去了选择。你到底想要证明什么,每个人骨子里都跟你一样丧心病狂吗?平常的人会轻易崩溃?不!也许只有你自己才会崩溃。
J:(掏出手枪对着老爷扣动扳机发现是玩具枪)麻蛋的!来吧,来打我一顿吧,然后像英雄一样再一次凯旋归去。
B:(叹气)我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扭曲了你的人性,但是也许,我也曾处在过那样的关口,让我来帮助你吧,你并不需要一个人承受(伸手)
J:……,谢谢,但是我拒绝,已经太晚了……
随后小丑给老爷讲了一个笑话,然后两个人扶着对方的肩膀笑得前仰后合,这种场面,甚至有一丝温馨,这也是自己第一次在影视作品里,在小丑这个角色身上,听到他说的一句正常的话,后面在诺兰大神的黑暗骑士里也听到过类似的台词。一句太晚了,包含了所有解释的了解释不了的过往,而新小丑电影里的亚瑟,只是在逐渐的走向这个太晚的结局而已,从第一次开始杀人,从弑母,从杀掉主持人,从在车上被人误会,一点一点的被推入深渊,无法说是哪个特定的阶段塑造了他,也许生来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只不过他选择了把自己的人生通过滑稽剧去演绎罢了。
看完才发觉,这不是“那个”小丑的故事,这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像片中亚瑟说自己没有阶级立场,也不想成为什么象征,不相信这些东西,更不是想要革命之类的。某种程度上,哪怕单纯出于对角色的同情,自己甚至希望他能去做这些,起码这样能让他显得不孤单,甚至显得伟岸一些,也能让自己受过的痛苦体现出某种意义来。
这里说一下杰昆的表演,演员的演技之好,以至于自己第一次看时都忽略了黑人女友是想象出来的这种重要情节,完全的被情绪带进去,代入感非常强,甚至不需要刻意在意剧情,只是跟着主角一层一层的堕落,一点一点的失去,直到最后一无所有的时候,才到达了爆发的关口,以至于主角开始掏枪杀人的时候,作为观众的自己的内心感觉竟然是干的漂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当一次坏人,带入角色疏导一下内心也是好事,本片的感染力还是很强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煽动性的,所以看完后确实感觉不太适合心智单纯的孩子看,不上映也是能够理解的。
翻评论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些观点,有把小丑称为哥谭市马加爵的,这个观点一度让自己笑得直不起腰,还有一些就是比较强烈的评价,关于影片影射的社会现实的。其实拿电影里的道德观,来评价现实,是完全不可取的,电影的意义,首先是要好看,要有感染力,能让观众觉得煽情却不矫情,这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的,教育意义对于娱乐产品来说,太过奢侈,就像杰昆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教会观众是非道德观,不是电影人的责任。
能在两个小时的时间,赚取观众的一把眼泪,或者笑声,或者握着拳头说某个角色真可恶,这也就是电影的意义了吧。即便是这部片子本身,都没有讨论出对与错的问题,或者对与错的问题,压根就没意义,真理存在于能说的人嘴里,对于电影来说,观众是上帝,好坏也是观众决定的,片子也压根没去讨论这个问题,大的是非的意义,直接抛给了观众。这单纯是一个好人变坏的故事,一个好人变疯的故事,无论是主角的理想化导致了自己的悲剧,或者世界的发展辜负了主角的理想化,这都是一出悲剧,看完让人唏嘘,说不出骚话来,更想不出来什么感想。
无论是虚构出来的影片,还是现实生活的世界,恐怕所有生活,所有存在最大的冲突,也莫过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影片中的阶级对立,也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一种表现而已。更好的生活,想拥有的和能拥有的,想做的和该做的,这两者永远无法画等号,这大概是永远的冲突吧,本质上和想靠成为喜剧演员翻身的亚瑟一样,都是心怀一点理想的普通人。可以肯定,世界是一个严酷的地方,光明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一点一点消逝,但如果每个人必须被生活中遇见的点点滴滴变成某种样子的话,愿你能被改变的更加爱恨分明,而不是视一切为黑暗,愿你所有的冷酷背后,都铺垫着善良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