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天注定里,贾樟柯在探求灵魂的韧性与弹
TUhjnbcbe - 2023/9/22 20:38:00

《天注定》是一个老片子了,而且也没有在院线上映过。所以,知道的人可能也不多。但这又是一部极易引起争议的片子。在上大学期间,美学老师提出一个学说,即文学的空筐结构。意思就是说,是凡那些比较好的文艺作品,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空筐结构。在这一空筐结构作用下的解读往往会多姿多彩,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歧义性效果。而《天注定》便是被钳入了容易产生歧义的空筐结构。哲学家伽达默尔也在《真理与方法》中强调过,对于文艺作品的歧义性误读成就了文艺作品的魅力。

周三在枪杀打劫者

很多人在看了《天注定》后,自然会联想到现实中所对应的新闻事件,胡文海案、周克华案、邓玉妖案、富士康跳楼案。然而,如此解读又显得过于表面和简单。因为,细心人立马会发现,这四个各不相同且毫无联系的案件,被贾樟柯无端地整合到影片中,显得比较混乱,而且从中也不找到一条合适的主题和线索。在网上,也看到过一些网友在试图寻找这四个事件之间的主题与联系,但最终他们给出的结论,又显得过于牵强。主要原因,还是缘于他们站在社会学视角或层面上来解读这部电影的,所以,最终的简单与肤浅是必然的。

胡大海找村长进行报复

这次小编试着抛开那些现实中的事件原型,抛开人们所普遍采用的社会学视角,而直接在文本学层面上,来解读一下电影《天注定》在主题与形式或艺术与思想这两方面的呈现。

一、解读前,一些必要的废话

可以说,贾樟柯是一个作家型的导演或编剧。既然是作家,那他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便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程度不同的放大。但是,小编同时也听莫言在媒体采访时说过,我们没必要把文学的社会功能过于放大。文学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立性,或者说尽量割断文艺创作与现实之间的过多联系。所以,对于《天注定》的解读,应该尽量避开社会学的解读视角。

和情夫生气并分手之后的郑小玉

而贾樟柯的作品也更适合人们在文本学层面上进行解读与阐释。因为,贾樟柯是一个始终在前卫道路上独立探索的导演或编剧,他的作品是常规编剧教科书所无法框定与概括的异类。他的作品自打面世起,就跟电影常规的故事情节的联系不大。传统的戏剧三段论与好莱坞编剧理论,都无法解读贾樟柯的作品。他压根就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小编以为,贾樟柯在中国电影江湖上的理由和意义,就在于他在观众审美安全区(或舒适区)之外的冒险与探索。

二、在艺术的呈现上,贾樟柯与环境中的现实只是一片UV镜的距离

在影片的环境呈现上,零距离地逼近现实,近到不能再近。《天注定》如此,《小五》、《三峡好人》如此,《站台》、《二十四城记》等等都如此。贾樟柯镜头里的现实,过滤掉了所有关于艺术的、阳光的、积极的、励志的、美好的等等任何正面的暗示与想象。在其他影片里,观众想找正面元素,几乎俯拾皆是,但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对不起,没有。就像小编在小标题里所说的那样,导演与现实之间,只是一片UV镜那么薄的距离。

周三回家时正赶上母亲大寿

不但如此,可能贾樟柯还会刻意去专门选择那些极具粗砺、沧凉意味的现实画面。在一般观众的嘴里,贾樟柯作品的画面总是那么丑陋、肮脏、野蛮。当然,这么玩画面的不止贾樟柯一个人,之前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也都这么玩过。另外,文学界的莫言也在一直这么玩着。但在电影界还没有哪个导演像贾樟柯那样玩得如此之久。在经营画面的角度上来看,把贾樟柯被称为电影界的莫言并不为过,再强调一下,只是在如此经营粗砺、沧凉画面这一点上。

贾樟柯也在电影中串一个角色

真正的现实,总是那么粗砺、肮脏、野蛮,至少目前,这类镜头已经成了贾樟柯行走江湖的标配了。小五在煤矿浴池里洗澡时,那漂浮在水面上的浓密的黑色浮尘;工人休息室那沾满汗泥和油垢的灰色墙面;西部人脸上那粗糙的颧红;厂矿烟囱口上面那轮肮脏的夕阳;旷野寒风中路边那斑驳、蒙尘的积雪等等,都是贾樟柯在镜头中刻意强化的。

小辉与莲蓉在一起说话

并且这种强化,到了《天注定》时,竟有了强迫症的意味。此时的导演也像片中的胡大海一样神经了。胡大海的神经缘于上告无门的困境;贾樟柯的神经是缘于对粗砺、野蛮画面强迫症般的固执与追求。在拍摄《三峡好人》时,镜头与现实的距离还只是一部纪录片的距离,而到了《天注定》时,贾樟柯已经开始追求零距离镜头逼近了。背景中每一个音效或音乐,贾樟柯都要在字幕中仔细注明,比如作品所涉及到的那些香港老电影;比如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甚至教堂旁边圣母圣婴和毛主席的塑像、港台电影中的刀剑音效和胡大海写信时笔尖划纸的声音,他都要注明一下。

影片中的东莞选妃

这的确是贾樟柯的一种强迫症,既强迫导演自己的电影审美,也在强迫着观众们的视听审美。而且,也更是贾樟柯自己的电影美学主张。

三、《天注定》在触摸灵*的韧性与弹性

小编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抛开解读《天注定》的社会学视角,而直抵电影文本的本体,这才是本文得以产生的前提。在这里小编借用一下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的理论。A.艺术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只有创作与解读合二为一才可称之为艺术作品;B.作者本人无权对自己的作品做出任何解释,因为作品诞生并获得独立性时,作者已经死亡。此时的作者只是商品产权意义上的作者了。这样的作者只负责收取作品的版税。

胡大海和胜利煤矿的工人聊天

好,接着我们就在这样的理论环境中,来尝试分析一下《天注定》吧。

在作品的结尾,不知道贾樟柯是因为低估观众的阅读智商呢?还是在强化自己的主题诉求?总之,他打出了如下字幕:

“人人生而有罪,活在大染缸里。人人猥琐旁观,人人凌弱欺善,人人互害相残,人人颟顸愚顽。恶业更重,罪孽更深,我有罪,我们有罪。”

对于自己电影中的文本呈现,贾樟柯似乎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也不知道能从中抽取出什么样的意义来。所以,就拿出这些文字来敷衍一下——反正就是这些意思了,作为观众的你们自己挑吧,随着自己的心愿挑吧。就像前面小编所引入的文艺作品的空筐理论一样,贾樟柯也在有意制造着电影文本的多义性与歧义性。不然哪来的话题与争议呢?

行凶之后的郑小玉

但是,不管导演如何呈现作品的多义性与歧义性,最终只有一条含义在串连着电影中那四个各不相同且互不相联的事件。那就是变数频繁的生命环境中,灵*的韧性与弹性。不管作品结尾时的字幕如何描绘罪孽的种类,但其背后都有着一个主宰的灵*。在小编看来,贾樟柯在结尾时的字幕,是一种极具心理学、佛学、神学意义上的点题。在那些文字中,提到了三个宗教概念,一个神学(基督教)的原罪;一个是佛学的恶业,还有一个就是忏悔(基督与大乘佛学里都有忏悔一说)。而这两个概念背后的主体,都是灵*。神学中,也叫灵*;佛学中,叫心识(大乘佛学叫末那识)。

但是不管站在哪种宗教的角度上讲,都是劝人向善。但是在佛学中,对于灵*弹性的阐释更加清晰。有的大德管这种弹性叫做心量。心量越大,承载灾难与苦难的能力就越大。这可不是小编信口开河,电影作品中有好几处细节都在支撑着这一条宗教救赎的主线。第一处,就是咱们刚才分析的那段结尾字幕;第二处,和毛泽东塑像摆放在一起的圣母和圣婴塑像;第三处就是胡大海杀死焦胜利之后的一个镜头:马车夫被大海枪杀之后,那辆马车终于可以自由地跑在了乡间土路上。夕阳下,两个修女躲避那一辆辆急驶而过的警车;第四处,莲蓉和小辉一起去给金鱼放牛;第五处,小辉和莲蓉去一家佛像雕塑厂挑选了一尊小铜佛。

周三与老婆给贺大寿中的母亲行礼

在《天注定》里,导演贾樟柯左手是耶稣基督;右手是释迦牟尼,似乎他并不确定该指向谁,反正就两头堵吧。这一点在结尾的字幕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反正不管是谁,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灵*的韧性与弹性。如果目的达成了,心量也就加大了,承受苦难与灾难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恶业自然就更少了。

人,从初生开始,灵*的韧性与弹性便不断地遭遇着蹂躏与挑战。小时候,我们张口向父母不管要求什么都很容易得到满足,因为不满足我们就会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得不到相应的满足了,进而我们又不断地强迫自己面对并承认现实。而且在后来的岁月中,我们也会时时不断地用相同的方法强迫自己的心灵,让它平衡并平静下来。与此同时,我们灵*的韧性和弹性也就随之不断加强了。但更糟糕的是,在我们灵*不断加强的同时,我们也随时面临着触及灵*的挑战不断升级。更有甚者,这种挑战竟升级到令我们猝不及防的地步,就像郑小玉那样来不及理性应对。这种猝不及防,老百姓叫“命运”;学者管这叫“变数”,这也是我们灵*的韧性与弹性所面临的挑战——当头一棒,让你没有任何反应与思考的时间。

行凶后行走在山路上的郑小玉

当然,郑小玉的例子过于极端,而胡大海、周三儿、小辉则有着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权衡与思考。他们代表着芸芸众生里的大多数,他们缺少相应的智慧(关于智慧,佛学中有着更加善巧与精妙的解释)介入,以至于最后把自己逼上绝路。此时他们灵*的韧性与弹性已经到达了极限,并进入了崩溃的状态。此时,人们往往会以相当极端的行为来解决当前的困境。而胡大海的办法,与其说是解决,不如说是突围。此时,他们是自己牢笼中的困兽,困得久了,突围的方式必然极端。胡大海、周三儿用枪突围;郑小玉用刀突围;小辉用跳楼突围。不管以什么方式突围,但此时他们灵*的弹性与韧性是一样的。

这就是《天注定》展示给我们的困境,灵*的韧性与弹性时时在遭逢着不断升级的挑战。这时,人们也在不断地提高并升华着自己灵*、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心量。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心胸上,我们每出现一寸左右的提升,都要面临着一尺开外的不测。我们时时都面临着不断加大的欠账。其实面对焦胜利、村长、村会计等人的贪腐行为,胡大海就是不用极端手段,也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他真的能那样做了并且做到了,那就是他灵*韧性的加强与成长。可是囿于自己构筑的牢笼中,他拒绝成长。这不胡大海一个人困局,而是整个人类的困局。此时,如果不引入宗教范畴的方法论的话,那么人类始终躲不开这个困局,即不断加强的灵*弹性面对着不断升级的挑战。在这里小编引入一句解构主义诗歌:请不要到达那里,因为到达那里之后,还有下一个那里。

公馆中的东莞选妃

如果大海、周三、小玉、小辉他们没有发生电影中的那些极端事件,他们在遇到麻烦或灾难时,很及时很智慧地避免了犯罪,达成了自己灵*韧性与弹性的加强、成长。那么接下来他们所面对还将是更大的挑战,这就是人类的宿命。而宗教得以存在的意义正在于此——让人类灵*的韧性与弹性无限延展,最后达成人格圆满。

有了上述这一番解读,再结合着结尾字幕,我们就了一条串连电影中四个事件的主题线索了。就是:探索灵*韧性与弹性,延展心识体量,让罪孽不再发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注定里,贾樟柯在探求灵魂的韧性与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