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
筑梦测绘地理信息强国建设
前言
基础地理信息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的权威、统一的定位基准和空间载体,更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保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经过近两代测绘人的努力,建成了1:万、1:25万、1:5万、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不断更新;西部测图工程胜利竣工,国家1:5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覆盖全部陆地国土;多尺度、多类型、多版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与快速服务,较好地支撑和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历经的20余年中,主要经过了初始建库、全面更新、动态更新3个历史阶段。其中年起,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理信息数据库现势性和更新频次的急切需求,我国启动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工程,对国家1:5万、1:25万、1:万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每年一轮的动态更新和联动更新,并制定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每年更新1次,每年发布1版”的目标使命。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10年来,作为我国承担基础测绘任务的骨干队伍,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不负使命,全力配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充分利用国产测绘卫星影像、整合各类海量专业信息数据、及时发现地理要素变化并提取更新、风雨无阻开展实地调绘与核查,按期圆满完成了责任区范围数据更新生产任务,用智慧和汗水积淀了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我国全面建立涵盖3个尺度(1∶5万、1∶25万、1∶万)、4种类型(正射影像数据、地形要素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地形图制图数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库从旧到新、从新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并位居世界先进之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01
责任区与生产单元变化折射体系渐趋完善
年前,1:5万地形数据生产经历了5年的核心要素数据生产、5年的综合判调数据更新和西部无图区测图工程,到年形成了覆盖全国的1:5万全要素数据库。在这期间,第一航测遥感院举全院之力完成了责任区正射影像制作、数据采集、数据更新生产任务。特别是在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和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中业绩突出,荣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西部测图工程先进集体”,5位同志分别荣获1:5万更新工程和西部测图工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西部困难地区数字表面模型生产项目荣获“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
年起,第一航测遥感院开始每年承担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任务,生产责任区为陕西省、河南省两个行*区域。随着生产任务区的固定及增量式更新技术方法的成熟,技术人员作业单元的范围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年主要以1:10万分幅为基本作业单元,—年以县级行*区域为作业单元,年起逐步扩大作业单元至若干个县域,随着作业单元的进一步扩大与精细划分,数据生产过程的接边及融合工作量也在逐年降低,有效促进了大规模分布式更新效率的提升。
十年间,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精准性和现势性在不断提升,第一航测遥感院生产组织模式也从最初的探索逐步走向正轨,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手段、配套软件开发不断完善成熟,技术人员也实现了从最开始的摸索尝试到当前的娴熟从容的转变。
02
影像与要素更新方式变化体现工程化集成创新
年开始,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全部采用国产卫星影像,基于历年获得的高于1:5万精度的控制点、数字正射影像、数字线化图、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信息,对国产卫星影像进行纠正,获得满足1:5万精度要求的数字正射影像。年至年,正射影像纠正主要采用影像快速匹配技术,对当年更新使用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自动匹配,从而快速生产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年起,本着规范有序推进卫星遥感影像统筹共享的原则,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正射影像生产工作,全院也开始使用统筹卫星遥感影像生产成果进行更新。
同时为加快数据更新速度,缩短更新周期,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指导下,第一航测遥感院形成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新模式,采用重点更新与全要素更新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任务。即依据地形要素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密切程度、使用频率、变化频率、用户的现势性需求等因素,将1:5万数据要素内容划分为重点要素和一般要素,实现了基于数据库的增量更新模式。增量式更新具有生产成本低、质检与建库效率高、节省存储空间、便于实现数据库的增量式发布服务等优点,从而有效提高了更新生产、建库以及管理服务的工作效率,有力保证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动态更新目标的顺利实现。
03
人员作业手段变化彰显技术实力提升
年前,1:5万数据更新作业方法主要为基于数字正射影像的像片调绘更新法,因所使用的1:5万核心地形要素数据未覆盖全部要素,参考使用的1:5万数字栅格地图年代久远,数字正射影像时相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外业调绘的工作量极大,内业根据外业调绘成果进行采集、编辑、整理的时间也很长。年后,在技术人员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基于影像综合判调更新的作业手段,即每年以前一年1:5万地形数据库成果为更新基础数据源,与最新正射影像叠加,并以现势性较强的专业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室内变化发现更新为主,外业调绘为辅的高效作业手段。
与此同时,外业调绘变更作业方式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前,外业调绘利用1:5万分幅打印的纸质调绘片进行调绘。调绘前准备工作繁重,制作、打印外业调绘片的时间长;调绘中需每天整理调绘片、填写外业调绘情况记录表等工作,外业调绘效率较低,周期较长。
年,第一航测遥感院自主研发了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和电子平板设备的数字调绘系统并不断更新完善,显著降低了外业工作量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数字调绘系统所具有的定位导航、调绘信息快速核查、外业调绘记录自动整理等核心功能,实现了调绘巡查全流程数字化,极大提高了外业调绘的工作效率。外业调绘工作工序复杂、制图清绘工作量大、图纸携带保存不便的情形成为了记忆。数字调绘系统随后还荣获了陕西省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内业软件质量的快速提升,也为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良好保障。结合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增量式更新生产模式特点,年开始,第一航测遥感院投入技术力量研发增量式更新生产质检软件,并在随后的年度生产中逐步完善与拓展,成功构建了矢量数据采集、编辑、检查、修改一体化作业环境,形成了一款项目普适性强、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软件产品——面向时空数据库的增量式更新生产质检一体化系统。系统解决了增量式更新项目数据生产中数据更新状态标识、快捷编辑、资料对比、质量检查等多个环节中制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问题,在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更新效率同时保证了数据质量,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项目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年,增量式更新生产质检一体化系统获中国测绘学会“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并先后在全国20余家承担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任务的测绘单位得到了推广使用,收获了相关单位的广泛好评,为全国范围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项目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04
在项目深化实施中统筹推进队伍转型升级
十年来,第一航测遥感院连续承担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这一重要基础测绘任务,为全院的立业之基和服务保障工作的源头活水,不断提高站位,努力提升测绘生产和技术能力,注重在项目深化实施中统筹推进人才队伍转型升级,力争以高质量项目成果与队伍建设“双丰收”,真正彰显国家基础测绘主力*作用。
全院紧紧围绕项目生产需求,积极构建综合性的生产计划、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等生产体系;加快完善生产部门人员配比,推进内外业一体化、工艺普及化和部门间优势互补。目前全院五个主要生产部门工种齐全、人力资源平衡,均具备承担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生产的能力,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彰显;持续完善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统一计划、统一实施和统筹调度管理,并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不同阶段特点,及时开展相应的技术指导。
持续践行“一专多能”理念,依托连续承担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机遇,精心培养并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一线岗位锻炼力度,出台职业技能带头人选拔及管理、“师带徒”管理办法,全院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搭建高效创新平台,突出成果转化的导向作用,逐步构建以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需求为牵引,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职工自主创新工作新模式,激发一线技术人员结合业务与岗位特点开展创新活动,其中8项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相关生产、质检与管理环节自主研发软件系统,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
结语
进入年,第一航测遥感院努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坚持严控成果质量、狠抓进度管理、精心守护职工健康,全力以赴保障了—年度国家和省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项目优质完成。
十年来,伴随着每一年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成果向社会公开发布,这些凝聚着全院测绘工作者智慧与汗水,浓缩着祖国的山川河流、阡陌交通、城乡变迁、重大工程,承载着无尽价值的多尺度、多类型地理信息数据库,连同日益成熟、逐步精进的动态管理与快速服务模式,正在为新时代发展编织五彩经纬、筑就坚实空间数据基底。
征程漫漫,唯有奋斗。
朝向未来事业蓝图,第一航测遥感院将进一步创新技术方法、优化组织模式、加强支撑保障,朝向以“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转型不断砥砺前行,聚焦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努力推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景三维中国数据库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的新使命。
原标题:《非凡十年
推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筑梦测绘地理信息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