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苦等半年,终于等来这部大银幕奇迹桃桃淘 [复制链接]

1#

等这部电影的上映足足等了半年。

本片原定于二月份国内院线上映,但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一直等到了八月。

好消息是,明天,本周五,我们终于要在电影院见到它了。

没错,今天要说的电影就是《》。

其实也很高兴,在影院复工的大喜日子,在某种程度上的“百废待兴”之际,我们第一时间能在影院看到的,是这样一部好电影。

这或许也是复工后第一部能够让影迷和影评人齐聚影院的作品。

毕竟,我们期待电影院,正是在期待这样的好电影,不是吗?

预告戳↓↓

02:06

《》是那种「一定要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好口碑。

豆瓣8.5分,二十万人评价。

烂番茄的新鲜度89%,观众爆米花度88%。叫好又叫座。

奖项方面同样是拿到手软。它斩获了去年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

而在奥斯卡,它则囊获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混音。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

在《》以前,已经有近五十年,没有任何的战争片提名“最佳视觉效果”这一奖项了。

上一次的提名者,还是年的《巴顿将军》和《虎!虎!虎!》。

罗杰·狄金斯不仅凭借这部电影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更为传奇的是,靠这部电影,他前前后后一共拿到了40个大奖。

罗杰·狄金斯的辉煌时刻

这再次说明了,《》在视觉上是一部多么震撼的影片;而它又制造了多少视觉奇观,颠覆了多少人对于电影本体的想象。

本世纪最“美”的战争片

提到这部电影,一个不得不说到的元素是:一镜到底。

「一镜到底」的意思是:镜头从头到尾都在紧跟着主角走。就如同“第一人称视角”那样,这让观众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真实和沉浸感。

但这背后的难度也实在是太大了——演员走位、摄影机调度、自然光线的捕捉,群演配合等稍错一步,就要全部推翻重来。

演员在正式拍摄前排练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

演员的每一步移动,每一个位置,都经过了导演团队的精准测量;甚至于每一句台词的时间都分毫不差。

——甚至有时候连一个打火机不听使唤,都可能导致大半天的拍摄终止。

因为摄影机要全方位地围着主角转,摄影师甚至没有办法打光,只能全部用自然光拍摄。

为此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在手机里装了6个天气APP,就是为了随时监控。

连置景都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主角一路向前,场景无法重复,这部电影连战壕都挖得比别人长。普通电影只需要搭建50米,《》则足足挖了超过米。

诚然这部电影并非是真正的“一镜到底”,但反而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何将所有的剪辑点都藏起来,而不出现任何的穿帮镜头。

这当然就更难了。

本片的艺术指导丹尼斯·加斯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导演要求转换场景时,必须确保灯光和环境中没有人工痕迹。必须做各种细节计划,事无巨细。每一寸场景,每一秒镜头都要细抠。”

最终,萨姆·门德斯曾经非常得意地表示,其中有些地方,巧妙到连他的其他导演朋友都没有发现。

例如,当主角身在黑暗中时,其实就悄悄换了一个剪辑点。

其他更多诸如此类的细节,就需要大家自己在二刷中去体会了。

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有一些场景,也是你一定要在大银幕上观看的。

《》借鉴了《现代启示录》的艺术设计体系,本片的艺术指导丹尼斯·加斯纳曾经是《现代启示录》的艺术指导迪恩·塔沃拉里斯的助理。

因此,在《》里,你也会看到不少接近于“神谕”的,美到窒息的名场面——

燃烧的大教堂,火焰与废墟中的十字架。

这一幕被观众誉为是“战争中的浪漫主义高潮”。

飘满樱花花瓣的河流;而在花瓣旁边却是僵硬苍白的尸身。

这既是绝美的,又有种让人难以想象的森冷与残酷。

而尤其是像片中的大量夜戏,用任何的其他设备观看,画面都太“暗”了。只有大银幕上才可以看清楚画面上的全部细节。

更不要说,这部电影的一切技术都是在为了「沉浸感」而服务。

而只有影院,才能提供那种真正的「沉浸式」氛围。

导演萨姆·门德斯在金球奖后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20年前参加金球奖的时候,你可以拍《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为子搬迁》这样的电影,也肯定会有影院给你排片放映,但现在已经不行了,但是现在有了全新的平台,让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能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作品……”“最重要的是电影制作者要保持野心,运用电影工具,环绕声,IMAX等等一切工具,打造出适合大银幕的电影故事。

让人动容的是,一个曾经拍出《美国丽人》《革命之路》的导演,依然在求新求变,依然在努力地提升自己,适应当今时代的电影艺术。

——保持野心。

——打造出真正适合大银幕的故事。

这一初衷就让人无比敬佩。

而《》,确实就是诚意满满的视听盛宴。

这样一部电影,只有在大银幕上看,才能不留遗憾。

这绝不是一部炫技电影

但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技术流”电影。

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在接受采访时就强调过:这绝不是一部炫技电影。

恰恰相反,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当技术真正为故事服务时,影片呈现出来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

要聊这一点,首先还是要理解,《》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年,一战最激烈之时,两个年仅16岁的士兵,突然接到了一项特殊而重大的任务:

他们需要在八小时之内,穿越德军的“死亡前线”,向将军传递一条重要的信息:这条信息决定了个士兵的生死存亡。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相对于常规的战争片而已,这部电影的格局并没有那么大,它更像是一部战壕上的“公路片”。

在大多数时候,主角所见到的,都是荒无人烟的战场。

某种程度上,这仿佛是一场无比真实的VR游戏,观众随着他的视角,去独自探索一个废弃而可怖的战场。

而和其他战争片不同的是,本片并没有试图一开始就去“神圣化”这个男主角。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他是个无人在乎的一等兵,他对于战争的态度是「厌倦」的。

接受任务的一路上他都在抱怨,责备朋友为什么选择了自己。他对于勋章和荣誉也毫无兴趣:对于他来说,那只是一块可以拿到换酒的锡块。

可以这样说,影片勾勒出了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战场老兵”形象:他看透了战争的虚无,但依然愿意帮助朋友。他是一个善良而疲惫的、饱受战争之苦的人。

随着故事的进展,男主角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我们看到了他的成长。

他身上拥有了更多的责任感:起先,他的价值是为了朋友。他要信守与朋友的承诺。

而到后来,他看到了更多的伤亡:这不仅是执念,也变成了沉甸甸的信念。他开始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原来背着条人命。

「」对他来说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变成了鲜活的生命。

他的旅途可以改变他们,他可以拯救自己的同胞。

他必须要走下去。

最终,这段平凡而孤独的旅途,也彻底洗礼了他。

他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了真正的英雄。

战争依然是虚无的,但他却找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他并非是为了一个虚无的主义而战,他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

在接受采访中,曾经看到导演萨姆·门德斯说过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要拍《》?

对他来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让他执迷的也并非只是所谓的宏大场面。

“在战争或者战争故事中,你可以看到人被逼到绝对极限的状态,很少有其他情况能让你看清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游走在生死边缘,这个边缘非常,非常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