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块广告牌影评讲故事大师 [复制链接]

1#

这是一部北美分级R级的电影。未成年人不能观看哦,主要是因为秽语粗口的问题。但是内地引进的时候却是一刀未剪的未删减完整版,真是良心啊。

二十世纪福斯电影探照灯影业出品。

本片是没有真人真事的,也没有小说原著作为蓝本。原创剧本!来自戏剧成就很高的鬼才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自编自导,他的作品还有那部我很喜欢的《在布鲁日》也译作《杀手没有假期》。

摄影是来自漫威的摄影师,配乐是科恩兄弟的御用配乐,可谓最强组合。对了女主演还是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本片第一亮点就是人物的塑造。本片几乎每个人物都有多方位立体式的塑造。特别适合有些一味强调人设的编剧看看,只有这样复杂多面的人物塑造,才能让我们相信故事,并且有代入感。

其实这种群像片,每个人物都写出多面性是非常难的,大多数有些配角就会变成功能性人物,但本片没有。

故事一上来就特别稳,第一个事件就立住了!三块广告牌吊足观众的胃口,大家都想知道案子会不会破啊,到底怎么回事儿啊。不但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也塑造了警察局和女主的矛盾。一箭双雕!我当时第一遍看的时候就赞叹:叙事效率堪称一绝。

女主就是要个说法,美版《秋菊打官司》啊。影片通过广告牌的形式和大家对广告牌的反应,把女主人公特立独行的性格标明了。同时这三块广告牌在后面故事里反复出现,为这个故事做足了形式感和张力。每一次故事发生转折都与这三块广告牌的处境息息相关,等于是给影片做了最棒的切分。

形式感和喜剧真实合二为一,完美。

另外,影片的视角也在不停转换,却非常自然。一开始是女主视角,但随着牙医事件以后,视角转换到警察局长这里,就像一个分章节的故事一样,后来又转到了失意警察的视角。观众不但没有感到生硬和观影期待的落空,而且在一次次转换视角后渐渐清晰了故事的主旨。其实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反响,你杀害了我的女儿不行,你杀害别人的女儿也不行。我们一开始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追凶复仇的电影,但最后却措手不及地被升华了。但这种升华又不是打鸡血人设变成大侠了,而是一次次视角转换后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受害者战胜自己困难,联合到了一起。

我举一个特别棒的转换视角的戏。就是局长突然喷出一口血,在这之前我们全部都注意在女主身上,但突然这么一下,注意力被打断,哇这个人的病情已经这么严重了!我们就会很关心他是不是还要破这个案子,会不会是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也要抓住这个罪犯,非常自然。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演员的表演。首先演员的表演风格跟本片的风格很贴合。既不是戏剧化表演,也不是纯现实主义演法,十分难得。

本片有一种继承英国“直面喜剧”的影子,最典型的就是冒犯性。本片充满了对观众的冒犯性,攻击性,撕毁主流价值观,比如反上帝,反家庭和睦至上,少数裔群体歧视等等,包括对传统的追凶,复仇模式的冒犯,本片一直让凶手缺席,(受害人也只出现一段)就是一种反传统。在围绕一场凶杀案的故事里,凶手和受害人这对最主要的人物被挖去,留下周围的人让他们互相伤害。这种反传统的叙事却把故事讲出了新意。

本片最大的颠覆是对女性复仇形象的颠覆,是对好莱坞传统叙事里像《永不妥协》里的朱莉亚·罗伯茨和《华盛顿邮报》里的梅尔斯特里普这样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其实这里是有对盲目歌颂女权的批判的,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中很不容易!但是这种批判却不让人不安,是因为片中的女性复仇表现的坚强,刚毅都在一开始的时候,搞错了对象。女主把自己的内疚,转嫁到了警察局长身上,让看到了不合理,也让人揪心。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就是菜鸟警察迪克森。首先其实他和母亲的关系与女主母女关系形成了一对互文关系。女主母女是叛逆少女对严母,迪克森一开始则是个妈宝男。另外本片有趣的是,菜鸟警察迪克森是一个严重的种族歧视者和地图炮。这在一般的好莱坞大片中都是典型的反派属性。但是这位菜鸟警察最后变成了一个正面角色,被洗白了。就连最后一句话还在歧视墨西哥。说人家是鸟不拉屎的地方。顺别说一句女主在这一点上也是有问题的,他有点儿歧视哪位侏儒,对我觉得这种级别的演员的表演精准是没有问题的,她就是歧视人家。但最后这俩人上路了,像两个侠客一样上路了,去伸张正义。这种劣根性的展现,是对伪善的精英的价值观的嘲笑。注意,在目前美国这种一切政治正确为先的情况下,很不容易。

本片还有一个更大的反叛就是反宗教。在美国有个六分之一理论,说全国犯罪案件中只有六分之一报案了,里面只有六分之一立案了,立案的其中只有六分之一破案了,那剩下的怎么办,宗家来劝大家放下。而本片就是要讨论我们干嘛要听神父洗脑我就不放下!

还有一个很可怕的东西,警察局长说凶手的DNA不在信息库里,很有可能是一个“路过美国的人”。什么意思,他指向了新移民。美国人去别的国家带去了战乱难民,而难民涌入美国又给美国人带来灾难。冤冤相报何时了啊,这既是一个报仇的故事,也是一种对国家冤冤相报的隐喻。

片中对男权的鞭挞也是无情的,有一个情结,女主丈夫要打女主,女主的儿子直接特别熟练的用刀笔着他爸的脖子。这一个动作,就传达了超丰富的信息,我们看到了这平时是一个多么支离破碎的家庭,家庭暴力不断的在这里上演。女儿的负气出走在这样原生家庭里的变得顺理成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