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刘若英导演了一部爱情片,叫做《后来的我们》,她那首叫做《后来》的歌倒是经常听,但是这部电影却不甚期待,歌手和演员转行导演电影,这件事在当下,你没法拍着胸脯说:他们有着伊斯特伍德的心。更何况是爱情片。
国内这几年的爱情片很是堪忧,因为爱情说到底只是个名头,打着“爱情”的幌子,干着都市生活意淫的事情,倒着实有不少。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所谓的青春片赶鸭子上架,本着“青春期必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为原则,将狗血电视剧中的俗套段子尽皆用上,看完之后,我再也不觉得青春到底有多操蛋,反而觉得很小资。
在年,内地电影市场出现了一部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由后来大火但当时还名声平平的白百何主演,加上文章当时用那娘贱的形象,共同讲述了一段失恋+职场+拜金+小资话题的电影,这片子当年拿了3.5亿票房,换到现在,至少15亿,轰动效应可以和去年的《前任3》相比。
在这部电影中,爱情不像是两个人的惺惺相惜,或者触电般的灵魂交叉,而是得顾及茶米油盐,宝马别墅。女主角当然是处于一个道德安全区,她最终找的是同样上班族的文章,而不是像片中王耀庆饰演的富豪,观众可以责难张子萱扮演的拜金女,但是却会力挺白百何的婚恋选择。可能,那时候的物欲还没有如今横流,人情也还没有如此稀薄,又或许,其实观众只是躲在暗处意淫王耀庆,明面上,大家还是觉得,女人有个王小贱做对象,也不算差。
这片子之后,加上年台湾小清新爱情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爆热,国产电影中的爱情片开始逐渐激增,最有名的当然是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片子在年拿到了7亿,同时也带动了一大堆校园青春片。年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年的《左耳》,这些校园+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在那些年,的确很火。
但是火起来的不是爱情,也不是青春,而是回忆和逃避。当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越是极力地表现什么,情况只有两种,要不是这个时代都是这些题材,要不就是这个时代从来看不到这些题材。校园青春片属于后者。
在以《致青春》为代表的校园爱情片中,爱情只存在于男女主角的青春回忆里,电影往往是以男主角或是女主角的回忆展开,十几年前的那段青涩恋情逐渐呈现,观众看到的是触不可及的爱情,影片展现的却是伤春悲秋的回忆。这些爱情片唯一的特点是:它们都像是在现实处境中遇不到真爱,所以才回忆过去,想在过往斑驳的残影中发现些纯真,可能这些所谓的纯真并不存在,只是这个年代人的造梦臆想,然而电影恰好给了银幕上的人物造梦的可能,也施舍给银幕外的观众臆想的苟且。
可是除了“逃避”和“回忆”,也总还有些人愿意直面现实的爱情处境,管它是非宝马而不嫁,还是非钻石而不爱。但这些血淋淋的爱情交换过程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在电影中打败它、嘲讽它,大众的堂吉诃德精神,有时候强大到你难以想象。
这种爱情片的肇始,也是当年票房表现不错的电影——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汤唯在里面演了一个拜金女,但是却遭遇了富豪男友失踪,于是在待产生娃期间,和看似平庸的吴秀波燃起了爱意,影片随后让汤唯的富豪男友出现并接她回去,但是拜金女最终却置金钱于不顾,投向了真情的怀抱。
从这片子开始,又有一堆类似的爱情片出现,比如非常典型的《次求婚》,相似的电影也不少,《小时代》系列电影,《一夜惊喜》、《分手大师》都是在物欲和真情中选择了后者,然而这种从一开始便大量铺金展银、呼天喊地地宣扬物欲的片子,到最后为了一个“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的原则,便让人物在真情的“勾引”下,一步步抛弃物欲,也算是让生活真正浮在了空中。当你看不到现实中的龌龊和苟合,妥协和逼迫,你也就看不到所谓的“真情价值”到底有多重的分量。
廉价的意淫故事,只是一种底层阶级仰望上层阶级无望后的措施,这种举动如同堂吉诃德攻击风车,但却失去了堂吉诃德的勇气,它只是在告诉所有人:爱情是唯一可以跨越阶级鸿沟的天梯。
然而这种片子现在也不再有市场了,当下的物欲早就不只是横流,已经从人的七窍八孔中喷涌而出,观众也早就不再相信这些浮在天上的童话故事,黄渤用一个矮矬穷的形象,拿下了女神存在的林志玲,这种《次求婚》中的桥段,早就成为笑话。
更为踏实的题材则是《前任3》,爱情早已死去,前任才是真理,所有的现任都会被生活打到,你最终嫁娶的对象只能是现实。孟云不是不爱林佳,而是后来的生活让他爱不下去。《前任3》如同新一代婚恋观的白皮书,宣告了爱情的死刑,近20亿人民币的票房,证明了这个时代的适婚男女心领神会《前任3》的潜在语言。
国产爱情片在《失恋33天》中表现出对于物欲的观望,到《致青春》中展现出对于物欲的逃避,再到《北京遇上西雅图》中臆造出对物欲的打压,直到《前任3》,这份终究讲得清道得明的苦楚,如同失恋后情绪的瞬间崩溃,最终涕泗横流。
或许,我们等到今天,才慢慢明白,国产爱情片讲的终究不是爱情,是“饭”。
本文首发“中影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