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医院中国压缩机行业亟待步出低谷
目前,在国家一连串的支持重型化工设备生产基地的大*策的指导下,机械制造重型企业商品市场供不应求。
然而,对通用机械行业的大中型压缩机企业来说,企业的订单虽然不断增多,但企业的利益与效益却没能保持与订单的同期增长。
国企压价民企趁虚而入
国内大中型压缩机企业的老总们在多年的运营中,市场理念的定位重点放在如何打败和挤垮竞争对手,抢到订单,而不是兼顾整个行业的共赢和良性发展。
压缩机行业老大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就将它们的竞争策略定为:找一个利润高的氢压机产品研发赚钱,作为竞争筹码,为了挤垮小型兄弟企业,在化肥行业的竞标中,出手凶狠,不惜低于成本价接单;欲在挤垮竞争对手后,独享巨额利润。这种压价竞标的事情在压缩机行业屡见不鲜。
2001年,在浙江衢州化工厂年产23万吨合成氨节能技改工程项目招标中,上海德莱塞兰公司报价1500万元,上海大隆机器厂报价1188.3万元,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报价948万元,山东潍坊生建压缩机厂报价894万元,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以总价768万元中标。
在2001年6月安徽临泉二氧化碳压缩机项目招标过程中,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报价253万元,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报价235万元,上海大隆机器厂报价206万元中标。上海大隆机器厂这种“不懈”的努力,在2003年终于坐上了行业头把交椅:2003年总产值(不变价)4.27亿元,销售收入3.52亿元。然而这耀眼的数字业绩的背后,却改变不了企业利润低下的状况。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屡屡以低价中标的现象,应引起压缩机行业的反思和重视。
进入大中型压缩机行业的民营企业,把眼光放在了利润很高的压缩机配件市场上,并针对大中型国企的压缩机产品在用户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惜投入重金,解决国企不愿解决的问题。此举博得了用户的信任,很快占领了配件市场,为进入大中型压缩机制造市场积累了经验。在运营中,国营企业曾经一统天下的压缩机市场,正在民营企业渗入的过程中逐渐丢失。
抢占局部行业整体受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氮肥行业的几起几落,造成了大中型压缩机行业的债务损失。由于当时小氮肥业的快速发展,为大中型压缩机的制造业带来了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小化肥在初期的建设就有很大的资金缺口,而且为了抢到这一“潜在”市场,大家争相压价。投标中,有的为了能拿到标书,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有的为了得到这一块市场不要钱把设备送去,用好了再给钱都行。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小化肥装备这一市场。由于小化肥行业运行非常不景气,倒闭企业比比皆是,压缩机企业的设备款就成为了呆账、死账。这样企业的资金变成了不良资产,大中型压缩机行业人欲哭无泪,欲罢不能,他们终于尝到了自相残杀的苦果。
反观这时进入压缩机行业的民营企业,这时它们经营着压缩机配件的供应。由于资金的投入是自己的,加上在销售产品上采取勾兑的手段。摆平了购方的主要代表,货币回笼,不需费多大的力气。配件生意利大,占用资金少,加上如果缺了零件,用户生产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资金的占用还不是太大的问题。灵活的机制,多样的销售手段;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理性面对走出低谷
尽管目前大中型压缩机企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们已经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想尽办法扭转这种局面,力图使企业走出恶性竞争、整体灭亡的怪圈。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在2004年的1000多万元压缩机项目投标中,由于价格低,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盈利,毅然决定退出竞标;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不断开拓新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华西公司拒绝无意义竞标的举动也给国内大中型企业做了个榜样,利润是一个企业维持生存与寻求发展的最根本所在。
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在经受住国内、国际挑战后,最终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发展。2003年在山东南山集团的10台100立方米无油润滑空压机招投标过程中,它们在低于67万/台的招标价时,就自动退出竞标,但最后中标价格仅为每台51万元。从成本分析,这样的价格大大低于了盈亏平衡点。
而沈阳气体压缩机公司,最近更换新帅。据悉,该公司已经并入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压缩机股份公司也完成了与德莱赛兰的分割,重整齐鼓,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