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是*和俞白眉联合执导的,这是他们第三次合作。前两次合作拍出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都挺烂的,被一些观众留下两人合作注定是烂片的评价。那么这次的新作是否有所改观和进步呢?我不清楚,所以我就去确认一下。
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是并不算特别烂,至少没有想象中那么烂,甚至还挺让人感动的,长达分钟虽然有点冗长,但我还是坚挺到了最后,毕竟,我也有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如何给孩子补习人生功课,教育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知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故事。*在里面饰演的是一位父亲,而他的孩子则由白宇在内的三个演员饰演,妻子则是任素汐饰演。
片中人设存在问题
*饰演的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情感是真实的,我能够感受到他的那份真诚,但构成他行为的事件则显得有点假。
90年北京亚运会,那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的体育盛事,在那个时候传递火炬别提会有多么地重要,一般而言火炬手都会提前等候,而马皓文却是在最后几分钟狂奔到现场接下火炬,要知道他的儿子马飞作为迎宾队伍可是早早就在会场彩排多次了。
结尾马飞的返航跟这个也是相呼应,但都处理得不够真实、合理,容易让观众会对角色的身份产生怀疑,譬如有人会问父亲坐过监狱儿子还能当宇航员?
任素汐饰演马皓文的妻子,她根本不像是一个母亲该有的形象,她在片中只做三件事,一个是对着马皓文哭诉,一个是骂孩子蠢笨,另一个是叫老公闭嘴。
我当然知道有些父母会当面骂孩子蠢笨,初衷是希望他们有出息,背后也会默默地关心孩子,但片中的任素汐看上去跟孩子没有半毛钱关系,感觉孩子就是捡来的。我甚至都不知道为何马皓文怎么会找一个跟自己三观如此截然不同的女人为妻子。
不过作为配角的教导主任还是演得不错的,他自始自终都贯彻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哪怕自己的儿子疯了,哪怕最后自己输了,他也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教育,他也具有教导主任的威严,唯一不足的是,这个角色所做的一切竟然是为了学校的名誉,而不是孩子本身。
过分煽情贩卖鸡汤
影片的叙事结构比较常规,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由过去的父亲和现在的儿子两条时间线交织而成,从年到年,许多重要时事和新闻也被安插在其中,像亚运会,香港回归,张国荣逝世等,这些对于90后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事情。
然而这种技巧并不算高明,也不讨巧,反而令人有些反感,除了能够让人回忆起过去往事,投入故事当中之外,这些东西对剧情或对角色本身并无特别大的相关性和作用,更像是强行植入一样。我特别讨厌,整部电影都是由一个个年份一首首歌曲串联起来,故事的背景本可以做得更加隐秘而有趣,让观众自己去挖掘,而不是一股脑硬塞。
除了歌曲串烧之外,整个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各种鸡汤台词堆砌,像是不停地说教,没有这个必要。这就像片中马皓文对班主任所说的一句话一样,反复温习会让新鲜的馒头变坏。这就像很多女生不喜欢男朋友跟她讲道理,但却喜欢相信星座的分析,经典的台词。
我不反对鸡汤,适当的鸡汤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有时候它对一些人就是有效的。比如片中的马飞,长期生活在一个被否定和压制的氛围内,鼓励对他而言就是有用的。我特别能理解马飞那种感受,说实话,像片中的“一直想着”、“永不服输”这种台词也是很俗,但它在某个时刻就是很有用,如果不是有那样处境的人,大概也很难感受到它的作用。
看到*怒吼着永不服输的时候,我有些感动,想到了自己。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的束缚让你特别难受,甚至想要放弃,破罐子破摔,但如果继续那样下去的话,可能一生就真的毁了。我还是得到一些精神力量上的鼓舞。
罗永浩在30多岁的时候,呆在家里看了一堆励志的书,那些书说来说去都是一样的,但那个时候对他却有挺积极的作用,他去做一个英语培训班的老师,最后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尽管如今看来他的事业陷入困境,但他之前的故事还是挺激励人的。
如何面对教育问题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让人思考如何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学校教育那些严格要求对马飞毋庸置疑是不太适合的,学生被老师批评说缺根弦,因在寝室看课外书被教导主任当众开除,在母亲面前被说很笨,考不上清北就要楼下卖煎饼,还有超长时间的学习,这些都是影片所批评的。孩子也是需要一定的尊重和鼓励的,而不是一味地打压。
当然,马皓文的家庭教育最后也是失败的,他教会孩子如何独立思考,以身作则言行合一,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带着他扩宽课本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马飞在学校得不到的教育和知识。但是他的教育却让马飞成为一个自私的孩子,一个白眼狼,如同他所教的徒弟出卖了他一样。
这两种教育都有各自的缺陷,那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呢?
很明显,片中并未给出答案,而是变了一个魔术,问题依然还是留在那里。影片并没有就这问题继续探讨一下,而是一个玩笑糊弄过去。
以前,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就应该如片中马皓文教的那样,给他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由,放他飞,让他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好了。但看完影片后,我开始纠结了。
我突然想起了一天下午发生的一件小事。
那天天气特别炎热,我吃完饭快步走在去看电影的路上,旁边有一对母女的对话吸引了我,让我放缓了脚步。女孩和母亲差不多高,看样子像是读初中左右,母亲是过来接送女儿的,两人撑着伞一路走着。走着走着,母亲突然大声问女儿,学得难不难,难你不会问老师吗?
女儿非常地委屈地说:我有问啊!你干嘛生气呀!同学们说我不正常,我哪里不正常,你是不是生我气呀?
面对女儿接二连三的追问,母亲沉默了,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走着。
听到她们母女的对话,尤其是当女儿说正不正常的时候,我的眼睛有些不争气,我不知道是因为阳光太刺眼了,还是为这小女孩感到委屈,抑或是害怕未来的自己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教育而感到难过。
我也不知道怎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但我想不管教育的形式怎么变化,但一定是要根植于爱。教育不仅是孩子的一门功课,也是父母的一门功课,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请自己先补补课。